Page 1717 - 舟山市定海区志
P. 1717
第三十四编 丛 录
后面这首《送冯判官之昌国》是张宪原作,明天启《舟山志》不仅将这首诗的作者误植为“苏学
士”,而且在抄录时错漏之处不少。如将“小白桃花半红吐”错成“小白桃花半吞吐”,将“白日雄兵
围帅府”错成“白日貔貅雄帅府”;将“判官家世忠孝门”错成“判官家门忠孝门”,使语句变得不通
“
“
顺。“蕲奕将军”错成“斩蛟将军”,战船”错成“战舡”,摇荡”错成“摇动”,钜牙”错成“锯牙”,怒
“
“
杀”错成“屠杀”,“犯笞榜”错成“化台榜”,等等,更不应该的是漏下一句“青卤灶,雪翻盘,浪暖黄
鱼串金锈”。这句诗形象地描述岛上的海盐生产,因为“青卤灶,雪翻盘,浪暖黄鱼串金锈”,才有
“海盐生计稍得苏,职贡重修遵海服”。没有前面这一句,后面的“海盐生计稍得苏”就接不上去。
张宪《送冯判官之昌国》诗中这位冯判官究竟是谁如今已难以考证。作者称道他“经纶手段饱
周孔”昼穷经史夜兵律”“三运进退出筹度”,由此看来,这位冯判官是个文武兼备、深谙文韬武略
“
之人,而且长得英武、伟岸,是个“蕲奕将军”。他还参与过场面壮阔的水上战争,故而诗中有“惊涛
怒浪尽壁立,楼橹万艘屯战船”之说。苏东坡(1037~1101)生长在北宋,那时时势比较太平,尽管
他仕途坎坷,颇多磨难,但并未经历过战争,不可能有“惊涛怒浪尽壁立,楼橹万艘屯战船”的体
验。而张宪则不同,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张士诚在浙江嘉兴自立为吴王时,张宪在张士诚麾下
任枢密院都事。不几年,朱元璋打败了在江西九江自立为王的陈友谅,接着就来对付张士诚。朱元
璋与张士诚的军队在杭嘉湖一带水乡展开激战,这位冯判官也许就是当时战争的参与者,张宪则
目睹这样的场面,所以他能写出这样的诗来。再则,判官一职,宋、元两代有所区别。按宋代官制,
判官称通判,苏东坡在杭州就当通判。通判属文官,职责是协助州官处理行政事务。而元代判官兼
有武职。据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记载,元时昌国州州官有达噜噶齐一员、知州一员、同知州事一
员、判官一员。判官属州官中的第四把手,并按规定,判官兼管巡捕司,是昌国州和岱山、三姑、北
界、浡涂五处巡检所武装部队的“总司令”。故而张宪诗中的这位冯判官是个武官的形象。这也是
《送冯判官之昌国》一诗的作者是张宪而不是苏东坡的有力佐证。
有位先生曾在《舟山日报》“海潮”版发表文章说:“对诗文反复推敲和多次实地考证,佐证这
首诗应是苏东坡写的”。“后人张宪得到这篇文章后,像宝贝似的带在身上,表示他是摘抄来的”。
按照该文作者的说法,诗是苏东坡写的,张宪只是个抄袭者。在看好名人效应的当今,希望为舟山
写诗的人越有名越好,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但不能凭着美好的愿望去乱猜测,我们总得替历史人
物负责,有一点求实的精神。其实,张宪也并不是无名小卒,他是元末著名诗人,他的姓名收录在
《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元至正二十七年九月,张士诚被朱元璋杀害,吴国亡,张宪更姓改名藏身在
四明山的寺院里,天天手不释卷。一天,他头枕着书稿去世,人们将他枕着的书稿拿去一看,原来
是他写成的诗集《玉笥集》。曾经给张宪教过书的杨思廉评价张宪:“吾用三体咏史,古乐府不易
到,惟吾门张宪能之。”又说:“吾门称能诗者,南北凡百余人,求似宪者,不能十人。”可见张宪的老
师对他的评价也是很高的。《浙江通史·元代卷》“文学与艺术”一章专门提到张宪,说他在铁门诗
人中成就最高。《元诗选》载:“成化初,安成刘钎序其集曰:思廉与铁崖诸君,同为一时能言之士,
当元季扰攘,志不获伸,才不克售,伤时感物,而泄其悲愤于诗……”戴良在《玉笥集序》中说,张宪
的诗风固以兼取二李诸人之长(“二李”指李贺和李商隐)。并举张宪《神弦十一曲》中的《湖龙姑》
为例,说“这首诗歌写得色彩浓烈,形象奇特,大有李贺之风。”可见张宪决不是无名之辈,所谓张
宪抄袭苏轼之说,纯属无稽之谈。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皇帝下诏成立《四库全书》纂修馆,保存
1693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