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9 - 洞头县志(1991-2005)
P. 209
第三编 居 民
第五章 风尚习俗
是年 16 岁 ( 虚岁 ), 一定要杀一只公鸡 ; 家庭生活
确实贫困的 , 也要做 “ 米鸡 ”( 用米粉做成鸡状蒸 八 、 除夕
熟 ) 代替 。 还要买 “ 七星亭 ”( 用篾扎架子 , 然后用
彩纸糊成亭阁状 , 中间贴有七仙女图 )。“ 七星 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 。 这天傍晚
亭 ” 分为两种 : 一种是单层的 , 比较简易便宜 , 叫 要摆酒菜 、 点香烛 、 放鞭炮 、 焚纸钱 , 敬神拜祖 。
“ 平亭 ”; 一种是两层以上 , 工艺讲究 , 式样美观 , 酒菜格外丰盛 , 合家欢聚吃团圆饭 。 要烧一碗大
价格略高 , 叫 “ 圆亭 ”。 家庭贫困者只为小孩买 米饭 ( 称 “ 过年饭 ”) 留着过年 , 一直放到正月初
“ 平亭 ”, 经济条件好的买 “ 圆亭 ”; 如果该年孩子 五 , 表达年年有饭吃的愿望 。 过年饭上要放红
刚好 16 虚岁 , 就一定要设法买 “ 圆亭 ”。 1991 年 枣 , 插纸花 。 晚餐以后 , 大人给小孩压岁线 。 晚
以后 , 随着经济条件改善 , 一般人家也都买 “ 圆 上要守岁 , 灯要点到天亮 , 谓之 “ 长命灯 ”, 辞旧迎
亭 ”。“ 七星亭 ” 大都当晚祭拜时烧化 。 晚饭后 , 新 。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 电视不断普及 , 很多人
老人们常教孩子念 “ 七娘娘诗 ”。 如今 , 七夕习俗 全家围聚观看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 。
多有变化 。 待传来新年钟声 , 各家各户便打开大门燃放鞭炮
或放焰火 。 从零点开始 , 将近有半个多钟头 , 鞭
六 、 中秋节 炮齐鸣 , 焰火腾飞 。
农历八月十五 。 以前常在这天晚餐烧粉干 、 九 、 其他岁时习俗
毛芋 , 俗语说 :“ 八月十五米粉芋 ”; 也有摆酒菜祭
拜月亮神的 。 要买月饼 。 有些人家还备有瓜果 农历正月初二日或初五日 , 不同的乡村分别
糕点 , 待月亮升起时赏月 。 但大多数人家比较 在这两天里 “ 做新年 ”, 表示新一年从头开始 。 农
随便 。 历正月初九日 , 谓之 “ 天公生日 ”, 做松糕等祭拜
天公 。 农历二月初二吃 “ 菜饭 ”。 农历六月初六
七 、 冬至 日 , 有的人家吃麦饼 ( 麸 遯); 天若晴 , 晒衣被 。 农
历七月十五日为鬼节 , 二十九日为地藏王生日 ,
公历 12 月 21 、 22 或 23 日 。 这一天早上要烧 傍晚于屋前屋后烧纸钱送鬼 , 有请 “ 师公 ” 做 “ 普
汤团吃 , 早一天晚上要搓好 。 吃了汤团意味着长 度 ”, 超度游魂散鬼 。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 , 送
大一岁 。 要用米粉做成各种小动物 , 然后蒸熟 , 神 , 贴 “ 灶神 ” 像 。 这些岁时习俗往往不很统一 ,
谓之 “ 鸡母狗儿 ”, 表示六畜兴旺 。 中午祭拜祖 比较随便 。 随着时代的变迁 , 已有些人学外国人
宗 , 傍晚在门口拜鬼神 。 过情人节 、 母亲节等 。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