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 - 开化古籍丛书之三:皇宋事实类苑(40—78 卷)
P. 73

· 068  ·  开化古籍丛书                                    《皇宋事实类苑》卷第四十三            · 069  ·








 契嵩师         胡僧法调


 吾友契嵩师,熙宁四年没于余杭灵隐山翠微堂,火葬讫,不坏五物:睛、舌、  西晋时,有胡僧法调至洛阳,见晋家宫阙,叹曰:“此正似兜率天宫,但
 鼻、耳、毫。数珠时,恐厚诬,以烈火重煅,煅之愈坚。嵩之文仅参韩柳间,  生死之力营建,非道力所成耳。”将终,与徒众别,谓之曰:“山河天下皆变灭,
 治平中,以所著书曰《辅教编》,携诣阙下。大学者若今首揆王相、欧阳诸巨公,  而况人身而得久长?但能专心清净,屏除三毒,形数虽乖,其会必同。”言讫而卒。
 皆低簪以礼焉。王仲仪公素为京尹,特上殿以其编进呈,许附教藏,赐号明教
 大师。嵩童体完洁,至死无犯,火讫,张器不坏,此节可高天下之士。余昔怪  佛经

 其累夕讲谈,音若清磬,未尝少嗄,及终,方得其验。嵩字仲灵,藤州人,诗
 类老杜,杨公济蟠收全集。公济深伏其才,答嵩诗有“千年犹可照吴邦”之句  佛经之入中国,自竺法兰、摩腾二师。以后汉明帝时,暨至白马寺,首译
 在集。        《四十二章经》。历晋及十六国南北朝暨唐,皆有梵僧自五天竺来,及华人之善
             竺音者,迭相翻译,讫开元,录凡大小乘经律论圣贤集共五千四十八卷。至贞
 无名高僧        元,又别录新经二百余卷。元和之后,译经遂废。太宗太平兴国初,有梵僧法贤、
             法天、施护三人,自西域来,雅善华音,太宗宿受佛记,遂建译经院于太平兴

 成都无名高僧者,诵《法华经》有功,虽王均、李顺两乱于蜀,亦不敢害。  国寺。访得凤翔释清照,深识西竺文字,因尽取国库新贮西来梵夹,首令三梵
 一旦,忽一山仆至寺,言先生来晨请诵经,在药市奉候。至则已在,引入溪岭  僧诠择未经翻者,各译一卷,集两街义学僧评议。论难锋起,三梵僧以梵经华
 数重,烟岚中,有一跨溪山阁,所居也。仆传其语曰:“先生请师诵经,老病起晚,  言对席读,众僧无以屈,译事遂兴。后募童子五十人,令习梵学,独得惟净者,
 诵至宝塔品,愿见报,欲一听。”至此品,报之,果出,野服藜杖,两眉垂肩,  乃江南李王之子,惠悟绝异,尽能通天竺文字。今上即位初,陈恕达议,以为
 但嘿揖,焚香侧听,听罢遂入,不复出。将斋,以藤盘竹箸,秫饭一盂,杞菊  费国家供亿,愿罢之。上以先朝所留意,不许。讫今所译新经论学,凡五百余卷,
 数瓯,不调盐酪,若美甘露。食讫,仆持衬一锾敬施之,曰:“先生寄语上人,  自至道以后,多惟净所翻也。大中祥符四年,译众上言,请如元正造录,诏令
 远到山舍,不及攀送,遣仆送出路口。”因中途问仆曰:“先生何姓?”曰:“姓  润文官参知政事赵安仁与翰林学士杨亿同编修,凡为二十卷。乃降赐太宗所作

 孙。”曰:“何名?”仆于僧掌中书“思邈”二字,僧因大骇,欲再往,仆遽失之。  释门文字,令编其名题入录。安仁等及释众再上表,请御制释门文章,许之。
 凡山中寻三日,竟迷旧路,归视衬资,皆良金也。中五六金,一半尚铁。由兹  六年三月,赐御制《法音前集》七卷,共论次其文理,以附于先皇之次,而冠
 一膳,身轻无疾,天禧中,已一百五十岁,长游都市,后隐不见。  于《东土圣贤集》之首。译经院置润文官,尝以南北省官学士充,中使一人监
             院事。译经常以梵僧,后令惟净同译,经梵学笔受二人,译缀文二人,评议二
 罗真人         人,皆选名德有义学僧为之。



 太平兴国四年,绵州罗江县罗公山真人罗公远旧庐,有人乘车往来山中,  喻浩造塔
 石上有新辙迹,深三尺余,尽五色。知州种士衡缘辙迹至洞口,闻鸡犬声。见
 《湘山野录》。          钱镠曰:“释迦真身舍利塔,见于明州鄞县,即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而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