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2 - 开化古籍丛书之四:春秋经传类对赋等
P. 342

· 338  ·  开化古籍丛书                                                                                                                                    《太平策》卷一       · 339  ·






             之不己知。故用行舍藏,一安于命,仕止久速,各随其时,何尝识有奔竞之事?                                                              非有追章琢句之巧,考古证今之难,虽以愚夫下流但能缮书者皆可与选,给食
             国朝混一之初,力革虚伪,选任实才。此时求进者少,人心犹有古意。近年以                                                               赏钞足酬其劳,又与之升职减资,是朝廷开天下以奔竞之路也。
             来,幸门大开,庸妄纷进,士行浇薄,廉耻道丧,虽执鞭拂须䑛痔尝粪之事靡                                                                   当今中外穷达之士,有皓首穷经赤心报国而未获一阶半级之升者,何可胜
             所不为。其有攀附营求即获升迁者,则众口称之羡之以为能;若安分自守羞于                                                               计?仅能点缀字画便可以拾取朝廷之官爵,岂不贻笑于天下后世耶?市井之间
             干谒者,则众口讥之笑之以为不了事。习以成风,几不可解矣。                                                                     莫不忻慕得写者之迁擢有期,又怨咎不得写者之求干不早。而得写者皆志高意
                  昔桓玄以前,世皆有隐士,耻于已时独无,求得皇甫希之使隐山林,号曰“高                                                          满,不得写者亦深自悔恨。民习淳漓之判,正在此日。失今不救,则流祸未知
             士”,时人谓之“充隐”。岂有当今盛际更无一人高尚耶?朝廷既不为耻,则天                                                              所终也。若遽欲反其浇风易其心术,夫岂一朝一夕之故?且先自志书金经二事
             下亦不以妄进为耻矣。且即近事明之,如前年,赵著作依附梁平章门下,希望                                                               始,宜将前次之已升已注者,追理前资,尽行改正。今次之求升未升者,截日

             恩赏,再求抄写《大元一统志》,选用能书者二十名。语人云:“旧例,已历任                                                              停革,杜其妄想。使天下之人明知上意之所向,自然各识进退去就之宜,出处
             升职一资,白身人即入流品,日支食钱,公给笔札。”闻者鼓舞,莫不争趋。                                                               行藏之正,虽未能尽化天下之俗,而奔竞之风亦能十去其七八矣,其于世教实
             于是赵著作之户外饩馈交驰,愿求一保,如登天府,飞沈出其顾指,予夺定其                                                               非小补。
             一言,至今谈者,莫不为笑。又如去岁,上命写《金字经》,从礼部与翰林院
             官选择字样,一时奔竞,喧哄京师,各投门下,百计经营。侍郎高显卿、学士                                                                   十四核实。虚文无实,坏政尤甚。汉宣帝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
             张师道,至下如应奉邓善之、奏差张士开数家之门,贿赂公行,各出抹子,分                                                               法理之士,咸精其能。其时犹有王成虚增户口,黄霸妄指神雀,议者以有名无

             占名数,不以字样定去取,有计置即中程式,论价买名,如同商贾。有不由礼                                                               实讥之。况下此者,不言可知。今朝廷布政颁令,出于一时漫浪之言,百司不
             部发者,则就经局投门下,动至数千百人。礼部经局,互相诋毁。即此二事而观,                                                             知所守,百姓不以为信,习为文具,徒美外观,虽庶人不能以理其家,况可以
             可为风俗一慨。奔竞日滋,气习日下,自兹以往,尤恐日甚一日。且编《一统                                                               治天下乎?
             志》,前后两见:其初也,监中求人,而人不屑就;今则人争求之,而惟恐不得。                                                                 且即所见而言之,明诏德行文学高出时辈者,有司保举,肃政廉访司体覆
             写《金字经》,前后三见:其初也,各省取人,莫不力辞求免,官府以势迫其来;                                                             相同,以备擢用。年来中外所举不为少矣,未见擢一才,拔一士,岂非虚文求
             次则人虽乐从,犹耻于求也;今则趋者如市,竞进争先,惟恐居后。是人心士                                                               人乎?若荐状明白,必须录用,如人不当任,则必与保官同黜,斯为用人之实也。
             习,一日不如一日,亦可见矣。此事所关甚非细故,执风化之枢者,略不虑及                                                                   明诏政事之未便,人情之未达,朝廷得失,军民利害,有上书陈言者,皆

             何耶?管子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凡此者,皆不                                                              得实封呈献。年来官庶所陈不为少矣,未闻纳一谏,从一事,岂非虚文求言乎?
             知礼义廉耻之所致也。惟在上之人,有以绝侥幸之门,则此风自息耳。                                                                  宜选省台中曾历外任文资官,专一披详,择其可取者,不必议拟即见施行,斯
                  夫尺寸之名,求则得,不求则不得,人安得而不争?锥刀之利,趋前则                                                             为用言之实也。
             有,居后则无,人安得而不逐?俗流相因,恬不知怪。而能不求不趋卓然自立                                                                   格例该诸县尹,以五事备者为上选,三事成者为中选,五事俱不举者必黜。
             于名利之外者,千万中无一人也。风宪之官,尤为礼义廉耻之所自出,往往亦                                                               今各官解由之内,无有不备五事者,皆是满替之后,巧装饰词,私家填写。上
             可求而得之,又何怪世俗之皆然耶?昔人云:“天下有道,公论在朝,天下无道,                                                             司更不推问,但辨凭无伪,俸月无差,便给半印,依本抄连。到选之日,真伪

             公论在野。”甚矣,天下不可一日无公论也。公论所在,如鉴空衡平,纤毫不                                                               无别,实备五事而无力者,止于常调,虚称五事而有力者,则引例升等,岂非
             能以容其伪,虽无事于奔竞可也。自公论不明之后,美恶妍丑略无定价,爱憎                                                               虚文考绩之弊乎?宜从各官所属上司,考察其在任有无五事实迹,另行开申付
             取舍一出私情。人非乐于奔竞也,其势不得不然耳。如抄录志书,描写金字,                                                               部,以定升黜,斯为责效之实也。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