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8 - 开化古籍丛书之五:觉非斋文集
P. 338

· 334  ·  开化古籍丛书                                                                                                                            《觉非斋文集》卷之廿八           · 335  ·








             书江氏笔庄卷后                                                                                          跋李忠文公遗墨


                  开化江氏,五代时,有为吴越国侍御史者曰景房,当宋太宗朝,武肃王纳土,                                                              元至正末,余忠宣公阙守安庆,李忠文公黼守江州,俱以死节著。二公以
             景房实奉版图归宋。时吴越地狭赋重,田亩米三斗。景房蹙然曰:“使此籍归                                                               黄甲发身,首冠多士,卒能杀身成仁,以不负所学,其事伟矣。余公有集行于
             朝廷,东南之民瘁矣!”乃沉其籍于河,谒官自劾,坐是落职沁水尉,归老于家。                                                             世,后人读之而尊慕者众。独李公之文,世不多见。忽睹其手泽,令人望之如
             迄宋世,子孙由科第至显官者七十余人,由他科进者不在是数焉。侍御祖墓在                                                               景星庆云,宝之如珊瑚玉树,岂直以其辞翰之美哉?盖邵伯之甘棠也。蒋君贤
             开化县北钟山之阳,至今松槚郁然。子孙居墓旁者数十家。小山先生学优而行笃,                                                             父子珍藏既久,而又表襮于馆阁,诸贤盖欲传之子孙,以忠义为训。其视富豪

             为士林之望。其孙玠,字孔珪,方为文学官,佳誉烨然。尝构屋以藏先世遗书                                                               之家,捐千金购法书名画,以供玩好者,志尚何如哉?
             墨迹,名之曰笔庄。来京师,词林缙绅有为文以记之者。孔珪以示予,予谓庄
             者,墟落中植物藏聚处也。若晋公之午桥,李赞皇之平泉,韩平原之南国村之类,                                                             跋宋高宗手诏
             非一也。而于之庄藏聚先世手泽,而以笔为名,其志固不同矣。虽然古有名言:
            “积金以遗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未必能读。惟多积阴德于冥冥之中,                                                                  大理少卿会稽吕公家藏宋高宗亲书手诏一通,盖起其上世忠穆公颐浩都督
             而子孙受之。”若子之先世侍御公之所为者是矣。使其慕一时之富贵,置美田宅,                                                             潮湘八州军事时书也。吕公谓予曰:“吾家宝藏,先世所得宸翰,迄今且十世。

             若午桥、平泉、南国者,今安在哉?以此易彼,得失何如耶?子今居是庄,读                                                               洪武间,宦江右,书帙散逸,因而失之,梦寐不忘者二十载。今吏部郎中、旴
             祖父书,当念前人之德,以日新好善之心,使若墟落中植物,树之培之,又从                                                               江郑君购得之民间以畀升,乃裼以缃素,表以蜀锦,韬以丹椟。名公荐绅,各
             而滋灌之,俾膏泽不竭,而所获悠久。则子之庄视彼一时之富贵若风烟过眼者,                                                              有题识,将以传之子孙。惟思陵翰墨,妙绝当世,今人见其石刻,尚知宝爱。
             不同矣。子其勉之。                                                                                        况先世所得真迹,宝之当何如邪?”世人有癖耽玩好者,见人古书名画辄起觊
                                                                                                              觎,或以计取,或以势夺,必欲得之,不顾义之可否者,往往有之。郑君于此,
             书翠云山房卷后                                                                                          必求其子孙而归之,使不失先公之宗器,而传家之文献,足征忠厚之心,过人
                                                                                                              远矣。故独表而出之,若夫忠穆公匡国事业,与当时用事者之是非,则有缙绅

                  庐陵曾先生宜勉,候选来京师典教石首。濒行,示余诗文一卷,题曰“翠                                                            大手笔论著矣,何敢复赘。
             云山房”。前故翰林学士解公缙绅为序,耐轩王先生达善、浮丘郑先生孟宣诸
             先赋诗卷后。草书四帖,其一胡文穆公光大书,其一大理丞端木孝思书,又二                                                               题郑完斋墓铭后
             帖则亦解公与浮丘笔也。数公在永乐初受知长陵,从容禁掖,文章字画之妙,
             冠绝一时有不待言者。仆时忝官翰林,获与游从稍稔。尝忆先生以万载校官考                                                                   右翰林侍读学士泰和王公行俭所撰钱塘郑先生墓铭一通,其子垕持以示予
             绩来南京,获一再胥会,别去几三十年。复睹神采,令人跃然以喜。及见诸公                                                               求识。按郑氏始家于汴,宋思陵南渡扈从,居钱塘,世以孝谨行义闻于州郡。

             翰墨,慨九京之不作,又不能不为之感怆也。先生,江右大族,代缉文献,奥                                                               中世又假医术,以弘其济利于道,大显居善药以拯人危困,未尝必其报与否。
             膏旧宅一区历三百余年尚无恙。所谓翠云山房者,宅傍别馆也,竹树云泉之胜,                                                              远近无弗德之。先生种学绩文,制行甚高,以亲老不肯仕。暇日辄与贤士大夫,
             前辈所赋详矣,奚庸续貂。                                                                                     觞咏于林泉间以自适,泊然不以世情关于听虑。晚年更号完斋,示将敬其身,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