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 - 《品读三门》之《海上三门》
P. 38
斤,给工本米1石(《明会典》),按实物 尤以场地缉私为要。历代均订有禁私盐法,尤以明清为烈。清承明制,凡犯私盐者,杖
计值,当自此始。据《康熙宁海县志》 100,徒三年,若带有军器者,加一等,流2000里。盐徒诬指平人者,加三等,流3000
载:“明有户口支给之食盐,有司开具户 里。拒捕者斩,盐货车车船头匹并入官。道途引领、秤手、牙人及窝藏盐犯,寄顿盐货
口数,令人赴盐运司关支,计口散给,市 者,杖90,徒两年半。受雇挑担驮载者,杖80,徒两年。非应捕人告获者,就将所获私盐
民、官吏则令纳钞,乡民则令纳米,各 给付告人充赏。民国三年,公布《私盐治罪法》《缉私条例》。
随其便。” 三门地处僻壤,
清代,行盐方法,称官运商销。嘉 沿海产盐之地,多私
庆十八年(1813),国库匮乏,改为招商 贩出入,虽有场属派
承办,场商主收盐,运商主行盐。行盐有界,不得逾越。同治二年(1863),巡抚左宗棠 人监督、设警缉私,
奏定台州引盐改为厘盐,以商行伢,抽厘抵课,海游盐廒包宁海、天台两县厘钱16000 盐民采取各种办法匿
串,年销量越5万担。 藏,半数 盐斤靠私贩
民国时期,大多承清遗制。三门产盐之地,原属 转手获利,冒险 者往
厘地。民初,商人包课,设运盐公司于海游、悬渚, 往成群结队,合伙走
收运销售。海游盐廒年销天台县4万余担。民国十年 私。新中国成立前盐
撤销包商后,开放为自由运销区域,长亭六潭产盐无 警缉私,枪杀、枪伤盐
商收运,尽入私途,巡警虽多,亦不能止。民国十六 民血案时有发生。民国二十三年7月1日,盐警黎民望在海游埠头,因误扣海游渔商章以
年,维新廒招股成立,建仓5处26局,船运六潭盐至 足的渔盐,凿沉渔船,引起冲突,互相殴打。7月5日下午3时20分,驻海门两浙税警第四
海游、沙柳,发销宁海、天台。民国三十一年,实行食 区队队长江鼎,率税警80~90人,突入海游,开枪打伤民众23名、刺伤9名,拘捕11名,
盐专卖政策,始由两浙盐务长亭、杜渎场公署官收官 带走4名,捣毁民房9家,伤重毙命2人。民国二十四年11月19日,上枫坑附近海港有外
运。在海游、悬渚、大横渡、蒲峰四地筹设食盐公卖 来私贩100余人,携枪雇船运销私盐,将抵埠,恰遇驻海游税警第三十五队10余人到
店。先在距离盐场较远的各地,实施计口销盐,渐次 埠拘缉,即起冲突,双方枪战。税警寡不敌众,退至海塘内应战。一税警左臂中弹,流
推广,以期普遍,唯计口销盐数量甚微。其余盐斤仍由两场署移运宁海、天台、仙居等 血倒地。上枫坑村民陈模轩放牛路过,头部中流弹毙命。私贩见肇巨祸,纷纷开船逃
地销售,总计每年盐税约1.3万元。民国三十四年罢专卖,改行就场征税,自由贸易。 逸。民国二十五年11月22日下午4时,税警第四十队,在三岔缉获私盐两船,2万余斤,被
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用盐由专卖公司计划管理,由供销社经营。民营盐 私贩聚众开枪围击,困守两昼夜,拒战10余小时,后水警会同海游警察派出所,并增派
场裁废,各种用盐靠外县调入。三门盐场建立后,每年有余盐2万吨左右,调销临海、宁 四十六队一、二分队,于24日晨6时驰援,方得脱围。
波、杭州、上海、铜陵、芜湖、安庆、马鞍山等地。 建国初期,沿海匪患未绝,武装民兵缉私遭匪,牺牲数人。1951年1月25日,政务院
财政经济委员会公布了《私盐缉私处理暂行项办法》。时匪患尽除,政策渐趋稳定,走
3. 缉私
私者匿迹。1951年县内废场转农后,私晒私煎现象仍不断发生。1954年,三岩、城关、
盐是重税商品,纳税者为官盐,漏税者为私盐。官盐税重价贵,私盐漏税价廉。因 沿赤、小雄、渔西、吴都6乡每天有数百人晒岩头盐。县人民政府组织乡干部、民兵查
此,商民贪利,多贩食私盐。盐税愈高,私盐愈盛,私盐盛而官销废,国家税收短绌。为 禁,城关乡曾发生民兵和群众斗殴事件,台州专署派员来处理。直至三门盐场建立,晒
防私保税,缉私遂为盐务要政。盐务巡缉,分为场地缉私、要口缉私和销地缉私三种, 岩头盐才始绝迹。
32 | 海上三门 第二篇 熬海煮波话制盐 |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