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品读三门——民俗三门
P. 21

ؽaസࠩ٤໾ᇉ໓߄၌Ӂ  上好材料。蛇蟠岛是浙东南
            规模最大的海岛采石工场,采

            石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
            匠人泛海浮舟,上岛采石。宋
 1. 三门石窗    时,朝廷大兴“花石纲”,州县
            效仿,蛇蟠石一时风靡。便捷
 č̾Ď৥ൎძჷ
            的海道,又为蛇蟠石的贸易推
 三门石窗,俗称石花窗、
            波助澜。一条条载满蛇蟠石的
 石漏窗,是三门湾传统砖木结
            大船吃水很深地从蛇蟠水道
 构建筑中普遍使用的镂空雕
            驶往各地,影响遍及沪、苏、
 花石窗。因起源于三门湾畔,
            浙、闽等地及日本、韩国、越
 故而称为三门石窗。
            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至
 窗,古已有之。《诗经》
            今,当地仍有“采不完的蛇蟠
 中“塞向墐户”,指的就是那
            石,卖不尽的宁波港”之说。
 种没有窗门可关的窗口。随着
            宁波作为当时的物流大埠,是
 人类文明的积累,窗渐渐有了
            世界海洋贸易的货物集散中
 门,有了文化内容的注入,在
            心,蛇蟠采石业在这一时期得
 实用的基础上追求美、追求生
            到了空前的发展,且持续不
 活品位,于是就出现了雕花木
            衰。清时,天台人朱章程在游历蛇蟠岛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石仓》一诗,描述了蛇蟠
 窗、雕花石窗及雕花砖窗、雕
            岛的石窟奇观和当时的采石盛景:“攀蹬何须谢氏履,盘旋恍似陆君舟。门悬云级螺房
 花灰窗等。不同的审美情趣,
            险,声振沧龙破壁休。”诗中所指的螺房就是石窟的形态。蛇蟠采石采用竖井式工艺,
 不同的文化追求,不同的窗花
            自上而下采掘,上窄下宽,上小下大,成螺状结构。这种穹隆顶形态使洞窟受力分散,
 题材,赋予了窗以活的灵魂。
            也是蛇蟠石窟千年不塌的主要原因。千年开采,残山剩水的蛇蟠岛留下了1360余个洞
 三门石窗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有的自然因素和历史渊源。三门地处三门湾畔,控
            窟,故蛇蟠又有“千洞岛”之美称。
 山带海,雨水丰沛,台风多发。湿润的空气,使木质构件容易受到腐蚀,故而民居外墙、
                明清时期,蛇蟠采石业达到鼎盛。与采石业相伴相生的三门石雕亦在同一时期到
 房壁下部及庭园多以石块、石板砌墙铺地。同时,以采光、通风为目的,兼具耐用、防
            达巅峰。三门人将采石、砌墙的工匠称为“粗石工”,而将石雕工匠称为“细石工”。
 盗、放火等功能的石窗也就应运而生。
            “细石工”大都多才多艺,不仅善雕石窗,还会雕石人、石兽、蟠龙、花草、石础、石凳
 蛇蟠石又为三门石窗的创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使三门石窗从简朴粗放
            及石门、石桥等“细作”构件。现珍藏于三门博物馆,被誉为“镇馆之宝”的石翁仲,是
 到繁复精细,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典型特征和风格,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日趋成熟。至
            南宋丞相叶梦鼎墓前的石望,就出之于三门人“细石工”之手。石翁仲上长下短,符合人
 明清时期到达鼎盛,成为江南艺术石窗的翘楚而引领潮流。
            的视觉特点,具有典型的南宋造像风格;整件作品雕工精细,线条饱满流畅,神态安
 蛇蟠岛为三门近海岛屿,因形似蛇蟠而得名。岛上有大、小两座蛇山,盛产江南名
            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瑰宝。清时,“细石工”大师张宗足为亭旁城隍庙雕刻的蟠龙石
 石,其色赭红,华贵喜庆;其性绵和,纹理美观;其质致密,宜雕宜琢;是建筑、装饰的


 14 | 民俗三门                                                             第一篇  非遗瑰宝源流长 |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