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品读三门——民俗三门
P. 44
夜,送至接龙珠户家。接龙珠户须设案焚香、跪拜,且要准备水果、点心、红包等。这是
“沾龙气”,期望来年能带来好运,送来“龙子”。
花桥龙灯巡游时除锣等打击乐外,还配有专门曲调。起步时用《落山虎》,节奏
铿锵有力;行进时配号角;相迎时用《中指采绳》,节奏欢快,热情奔放。龙灯巡游时与
民间曲调相融合,是花桥龙灯的一大地方特色。
č́Ďᇅቔၜ
花桥龙灯制作考究,内涵丰富。制作没有专业艺人,靠村民目睹口授,能者为师,
代代相承。五条彩龙分别由村里的五个房头各自完成,制作方式求同存异,讲究创新
性、文化性和美学情趣。
龙头的制作,用长2米、宽0.3米的木板为底座,底座用两块木板钉成T字形,三端
各凿圆孔,以便串木棒连接。在底座上用木、竹作架,制作龙头的骨骼,外糊彩纸。龙
顶插月亮旗、方天画戟、令旗、帅旗、威风旗等,旗帜图案采用刺绣工艺。
龙冠覆以各色四季花卉;龙眉饰以凤凰剪纸图案,整条凤凰由花鸟图构成,不同
·参加三门青蟹节民俗活动
色彩的龙采用不同的花鸟图。如红龙龙眉用喜鹊衔梅图;黄龙龙眉用黄莺穿菊图;青
达、健康平安。因此,沿途居民都将龙灯所经的道路打扫清理得干干净净,以迎接龙灯 龙龙眉用凤穿牡丹图;绿龙、紫龙龙眉用蝶恋兰花图和竹雀图。龙门面则以三对双龙
的到来。 戏珠图构成香草云。龙上唇贴有梅兰竹菊绘画。边缘饰以直香草云,龙鼻下饰以横香草
正月十三上灯时,在集中点接好龙灯后,先到五龙殿祭天地。有五位身穿民族服 云;龙鼻上面则采用插花工艺。
装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长者须在头天戒斋沐浴净身。在殿内摆香案,祷祝平安,请财 龙头两边坠有花瓶球和鸡毛圆球。龙口内含龙珠,两旁“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神。巡游队伍按火燎、狮子、锣、号角、旌旗、财神、宫灯、鼓亭、五色龙雁序排列前 或“今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对联,表示祈祝之愿和尽情欢乐之意。另外,再饰以龙
行。至宗祠,举行祭祖仪式后,棒头铳三响,巡游队伍出发。 须、龙眼、龙鳞、龙角、龙珠等。
花桥龙灯出迎,须按“龙路”行进。五龙殿、祠堂、观音堂是必经之处;适合龙灯 整个龙头的制作,融合了竹木器、剪纸、绘画、刺绣、插花、折纸等民间工艺,造型
盘旋的大场地也要经过,便于表演和欢聚;其他主要街道都要迎遍,方便群众接龙。 大气精美。
出游完毕后,要将财神送回五龙殿、龙头放回宗祠,各自方可歇息。 龙身俗称龙段,用木板作底座,两
群众将龙灯奉若神明,凡龙灯所经之地,沿途百姓均摆香案,虔诚接龙。往往在店 端凿圆孔,以龙棒串联。每一块底座制
门前或家门前摆上八仙桌,桌上放香烛一副、清茶三盏,谷米茶格里放茶叶、白米、豆 作四盏长方形彩灯以作龙身。彩灯内
水果等祭祀用品。也有的加酒及面、肉、豆腐三牲福礼,俗称三盘;有的在三盘的基础 置蜡烛或电灯,可两面开启,俗称“龙
上加鸡、鱼,称五盘福礼。待龙迎到时,户主点香插烛,斟酒筛茶,率领全家老少虔诚 头两面开”。彩灯制作根据个人的喜好
跪拜。此时,迎龙队伍须停下来,龙头朝向门户,双方互颂吉利言辞。礼毕,鸣放礼炮, 风格,或剪纸,或绘画,图案题材是百
迎龙队伍继续前行。 姓们喜闻乐见的花鸟虫鱼、吉禽祥兽、
花桥龙灯的每次巡游活动中,都有一个有趣的插曲——送龙珠。在每年的巡游 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包容了各类艺
前,接洽好送龙珠对象。接龙珠者必须人到中年,膝下无儿无女。在巡游结束后的当 术和多元文化。
·龙头制作
38 | 民俗三门 第一篇 非遗瑰宝源流长 |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