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0 - 品读三门——民俗三门
P. 60

9. 三门小坑七星拳                                                                                   星拳在三门大地扎根,在小坑等地盛行。
                                                                                                                    七星拳传至江浙东部沿海,逐渐掺入南拳因
                    č̾Ď৥ൎძჷ
                                                                                                                素,增加了实战搏击技能。明代中期,武学大师
                    小坑七星拳是盛行于三
                                                                                                                戚继光率戚家军转战三门沿海。为抵御外侮,保
                门小坑一带的拳术,属南拳
                                                                                                                家卫国,小坑村百姓纷纷加入戚家军。小坑七星
                派系。清末民初,在当地武术
                                                                                                                拳吸收了戚家拳中的搏击技能,在抗倭战场上大
                大家的研习下,又衍生出七星
                                                                                                                显身手。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俞大猷是三
                棒,并渐渐与民间舞狮表演融
                                                                                                                门娄坑俞氏祖上,擅长剑术、精于棍法,是一代
                合,在舞狮活动中穿插七星
                                                                                                                武术大师。曾广教士卒,击杀倭寇、叛民。因而,
                拳、七星棒展演。故小坑七星
                                                                                                                小坑七星拳渐渐衍生出斗锤、缩腿、叉闹等杀伤
                拳又名小坑狮子拳。
                                                                                                                性招式,强化了杀敌制胜的实战功能。
                    小坑村位于三门县城西南的亭旁溪旁,全村由溪南的五个自然村和溪北的两个自
                                                                                                                    č̿ĎѲࠌ࠯م
                然村组成。小坑村民风彪悍,历来有尚武习俗。七星拳因其杀伤性强,带有实战搏击技
                                                                                                                    小坑七星拳广泛吸收了戚家拳及俞大猷的
                能而受到习武者的喜爱,流传范围渐渐扩大,由近及远辐射至上岙、枫坑、上鲍、下路
                                                                                                                剑术、棍法,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搏击技法,动作
                朱、应家、金板山、里市等村,波及宁海、象山等地。
                                                                                                                紧凑,出拳速度快,拳法多变,杀伤力大;下盘
                    小坑七星拳源于道家的玄门功夫,相传为王重阳所创。王重阳是道教全真道创始
                                                                                                                稳定,跨度小,步法灵活多变。其拳路分别有练
                人,在终南山甘河镇遇异人授以内炼真诀,出家修道。得道后出潼关传教授徒,收“全
                                                                                                                头、大十字拳、小十字拳、大劈手、小劈手、靠
                真七子”马钰、丘处机、谭处端、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刘处玄七人为弟子,传“天
                                                                                                                子、伏地七个拳路,传统表演时每人各打一路。
                罡北斗阵”阵法,七人按北斗星座方位布阵,使用七星拳,以守为攻,为全真教中最上
                                                                                                                七星拳分解招式动作有15种,分别为吊马、砍
                乘的功夫。
                                                                                                                锤、挽手、正三拳、排马、跌落马、黄眉抱脚、里
                                                      王重阳去世后,二弟子丘处机赴龙门山隐
                                                                                                                布、斗锤、起肘、叉闹、响脚、马头、缩腿、冲天
                                                  居潜修七年,创全真龙门派。不久,丘处机回
                                                                                                                拳。其中斗锤、缩腿、叉闹等为小坑七星拳中杀
                                                  山东传道。金兵南下,其再传弟子玄阳真人组                                                                                                              ·七星拳
                                                                                                                伤性较强的绝招。
                                                  织人马,使用七星拳与金军肉搏。后金被蒙古
                                                                                                                    经小坑第一代七星拳传人奚熙龙改编发展,
                                                  铁木真部所灭。铁木真铁蹄纵横,垂涎中原。
                                                                                                                七星拳和七星棒渐渐应用于民间舞狮表演,七星
                                                  龙门派道徒为躲避战乱,随同北方难民转徙江
                                                                                                                拳遂带上民间娱乐表演特征。从此小坑村将七
                                                  浙,期望找到一方安静的修行之所。至元代,
                                                                                                                星拳融于舞狮活动中,逢年过节在舞狮活动中
                                                  浙东三门、宁海一带龙门派大兴,他们奉丘处
                                                                                                                穿插七星拳、七星棒展演(俗称打狮子),并由此
                                                  机为祖师,习练七星拳,七星拳因之南传。元明
                                                                                                                相沿成俗。
                                                  两朝,东南沿海倭寇、海盗势力日益猖獗,百
                                                                                                                    俗话说:“枪挑一线,棒打一片。”由七星拳
                                                  姓难以安宁。为捍卫家园,三门、宁海等地的沿
                                                                                                                衍生而成的七星棒更加重视实战搏击技能,亦
                                                  海居民师从龙门派传人,习练七星拳。由此,七                                                                                                             ·七星棍


           54 | 民俗三门                                                                                                                                                       第一篇  非遗瑰宝源流长 |    55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