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4 - 品读三门——民俗三门
P. 94
织粗席外,昔日杂货店与市场商贩常用来捆绑货物用。淡水草生长在亭旁溪两岸沼泽
地区或直接栽植于水田中,一年可收获两三期,是用来编织帽、扇、席的原料。席草用
分枝繁殖,秧苗自移栽至收割约需260天。
历史上,亭旁山区是三门县草编制品的主要生产区。各村村民勤耕俭作,在种植
稻、麦的同时,间种席草,他们将席草手工编织成草帽、蒲扇、草篮及菜垫等日常生活
用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获利以补贴家用,于是慢慢形成了家家户户利用闲暇进行草编
的民风。草编活的劳作人群多为居家妇女,她们都是未出嫁前就跟母亲学习并帮忙编
织的,草编技艺就这样代代传承下来。据《三门县志》记载,民国时期,国外客商利用
三门廉价劳动力和丰富资源,组织加工花边、金丝草帽等挑绣编织,产品销售欧美各
国。20世纪80年代,亭旁区乡镇办有草编厂8家。1984年,三门县外贸局还专门建立了 ·编草团 ·编蒲扇 ·编扁蒲拖鞋
草织土特产品加工厂,长期收购包家村一带出产的草席、草帽。 般蔺草晒干,有整棵晒干和分割后晒干两种方法。整棵晒干的方法是将采收的蔺草整
无论几年生的蔺草,都可作为编织材料,但是第三年生的最好。如果生长年限短, 棵立于墙壁上进行通风晒干。在进行晒干时,蔺草间应留有一定的空隙,不要摆放得
草质虚而不坚。生长年限过长,草质脆而不韧。蔺草的采集一般是在水中进行的。在采 太密。分割后晒干,就是在蔺草收割后,将它从分叉处切断,再用绳子把茎、叶分别捆
集中,人要站在水里,用刀尽量沿蔺草的根部进行割取,以便获得较长的蔺草,增加蔺 成直径为15厘米的小把。在捆扎时绳子不要过紧。蔺草捆好后,可将底部打开呈扇形,
草的采收率。蔺草收割后,要先进行晒干。不经晾晒的蔺草直接贮存,会腐烂发臭。一 伫立在地面进行通风晒干。当蔺草完全晒干后,即可收起堆放,并盖上塑料布进行防
潮贮存。
亭旁草编按其成品可分成草帽系列、蒲扇系列、草篮系列及菜垫系列。按图案花
色,草帽可分鸭舌帽、桂花粒、瓦檐头行、方块箍筒、四粒花、木头花等;蒲扇可分为八
角金盘、栀子花、枣干娘、五角星等。其中蒲扇编织基本方法有选草、起头、添草、嵌
花、修边、散边、收草、削篾简、缠蒲扇等。草帽编织基本方法有选草、起头、结帽顶、
捏麦鼓、直筒、结花、结檐头、倒钩、散边、收草等。亭旁草编中,编织蒲扇是其最重要
的民间手工工艺。
亭旁草编的不同式样和图案,无不传达着人们对美的认识和实践,对美好愿望的
·编草帽
追求与向往,有着“土”味浓厚的艺术价值。随着经济的发展,草编制品的经济价值逐
渐凸现,草编制品由主要以自用为主逐渐变成了纯粹赚取利润的商品,成为当地百姓的
主要经济收入之一。手工制作的草编制品不污染,不占用能源,具有很高的环保价值,
符合生态型“低碳经济”社会趋势。
如同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样,亭旁草编工艺也面临着传承困境。机器生产
代替了手工技艺,廉价的塑料产品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加之草编制品的经济效益低廉,
大多数草编传承人已年老体弱,年轻一代又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项既费力费时又赚不
到钱的手工活,亭旁草编逐渐被挤出百姓的生活。
·编草席 ·编草鞋
88 | 民俗三门 第三篇 民间百工匠心巧 |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