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古桥神韵
P. 37
第二届全国古桥研讨会
面山岩后折向西南,经寺前流过。西涧也依映霞
峰山脚东南流淌,在寺西南面相汇合,依主溪东
溪转西南流。山抱寺、水依山、水随山转。根据
水力学原理,寺前东南山体是受水流冲刷之处,
寺院前部房屋所处位置原是淤积的地方,由砂砾
石堆高,在寺前水流依南面山脚走。在丰干桥上
游 80 来米处,溪床基岩裸露,因此现寺东、南两
面的溪床河道,应是历史上溪床主河道。此段溪
床相对稳定,水流顺适,基岩高,覆盖层浅,有
利于建造石拱桥,而不宜建木桥。
从国清寺进出的道路看,自天台城关出北门,
走万松径,过木鱼山,至国清寺,地形平坦,经
七塔前,渡丰干桥,进山门,约 7 华里,这是一
条最佳的去国清寺道路线位,别无溪流阻隔,仅
有小山坑,一路中无需建第二座桥梁,路程短,
造价低。民国时修建的公路也按此老路布线。丰
干桥所建位置合理。
据《天台宗与国清寺》一书分析判断,宋“建
炎二年(1128 年)重建的国清寺规模相当雄伟”。
“其范围大致似为从现存国清寺大照壁,向上延
伸到柳公权、米蒂、朱熹题刻的半山坡。……当
时的国清寺已扩展为现在寺院的规模了。……足
见国清寺这次重建,颇不逊于隋代初建的规模”。
那就是说,现在的国清寺规模相当于隋代初建的
规模,山门基本仍在老位置,丰干桥也应在老位
置上。现桥上下游两岸溪边有许多树龄达 800 多
年的古樟和古枫,生长茂盛,千百年来,这些古
树没有被洪水冲走,反而起了固定溪床的作用,
保护了丰干桥。振锡桥至今已 900 来年,残留拱
脚尚存(图七),说明溪床非常稳定。
据此,由于国清寺所处的地形、地貌、寺院总
图七 振锡桥残存拱脚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