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1 - 《天台行旅》
P. 121

实金庭之洞天,乃玉京之福壤。霓裳羽节之隐显有无,天箫云璈之清虚嘹亮……
            我最喜欢的是白玉蟾离开桐柏山的那首律诗。


                 身落天台古洞天  蒲团未暖又飘然  如何庵不琼瑶地  想是吾非桐柏仙
                 无复得餐三井水  未曾深结九峰缘  杖头挑月下山去  空使寒猿啸晚烟


                 特别是“杖头挑月下山去,空使寒猿啸晓烟”一句,与张伯端“有人问
            我蓬莱路,云在青山月在天”、寒山子“石床孤夜坐,圆月出寒山”旨趣相投。
            琼台月与寒山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赵子廉说,宋代皇家也给一些退休官员在道观中挂一虚头官衔,领取一

            些俸禄,安慰其心理。桐柏宫在当时也算是一处名声显赫的宫观,陆游、朱
            熹等都在这里挂职,并实地到此巡视。陆游年轻时曾在桐柏山居住,并在桐
            柏东岙地方种植一棵苦槠树。陆游胞兄陆淞也在此栽下一棵香樟,陆淞曾任
            天台县令,政绩卓著,调任时,百姓遮道挽留,后在天台终老,居住与天台
            城大西门外的前巷,天台东岙村、平桥和水磨坑陆姓是他的后裔。
                 唐宋时期,桐柏山道教最为鼎盛,元明清及后,教风式微。元代至元十八年,
            天台桐柏道经被焚烧,至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反元,派兵攻打台州,附近
            百姓人家上桐柏山避难,在宫前烧火取暖做饭,整座道宫全付与祝融。朱元
            璋执政之后,道教被抑制,天台道教自生自灭。明末清初,山中道士被驱赶,
            桐柏宫成为当地士绅的墓地。主持范青云打了几十年的官司,无奈地方红道
            与黑道勾结,官司输了,范青云遭人殴打,差点被毒死,他直接进京上告朝廷。
            清代康熙皇帝觉得“为国之道,在于安静”,对道教比较推崇,道士们终于
            在此安居了下来。罹病的雍正皇帝睡梦中得到张伯端紫阳真人的医治,遂拨
            款朝廷修建桐柏宫观,雍正十二年(1734)建成,赐额“万法圆通”,竖御笔《崇
            道观碑》;下旨“自(台州)紫阳楼迄百步溪、崇道观三处,各为殿堂门庑
            若干楹,并置田若干亩,以资香火,有余则赡其后裔”。天台南宗到乾隆时
            间又遭到贬抑。
                 国元说,六十年代桐柏水库曾经枯干过,桐柏宫露出水面,人们发现用

            于宫中建筑的木材奇大,或拿去当柴火或做其他的构件。许多檀香木雕刻的
            天尊、斗姥神像的残躯拿来烧饭,一只手臂两个人也扛不动。民国至改革开
            放期间,天台道脉一息尚存,幸有伍止渊、叶宗滨、谢希纯、叶高行、张高
            澄等人筚路褴褛,坚守和弘扬,才衍发一派生机。


 120  天台行旅                                                  赤城桐柏桃源,餐霞访道遇仙           121
 ▲洞天石门全景    胡明刚  摄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