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2 - 《天台行旅》
P. 132
大同峡谷石头村 胡明刚 摄
▲
在山脚的窝棚里,一天夜里窝棚上方山坡上的一枝竹笋,顶翻了一块的山石。
石头滚下来,将他们的半个窝棚砸塌了,落在他的床上。他本人跑了出来,
而妻子却被砸断了腿骨,经过治疗和休养,半年后才痊愈。在下深坑村,我
遇到一对赶着骡子的小夫妻,女的告诉我,一天可以挖三百到六百斤的竹笋。
他们的竹林在山脚下,将挖好的竹笋的根部和外形修整一下,然后装袋,放
在骡子背上,沿坡而上,驮运竹笋到公路边收购点,距离一两里、三四里不等。
以前得肩挑手扛,现在有了骡子,也就省力多了。一头骡子一趟能驮六百斤,
爬陡坡宛如走平川,又快又稳。一头骡子价值 4000 至 5000 元,春笋出售有
了收入,她想再换一头新骡子。
产笋季节,笋农们每天都要上山。不管刮风下雨,都要穿着蓑衣,戴着
竹笠,扛着锄头、竹篮。挖笋就是抢时间,赶上竹笋的生长速度。竹笋的生
长速度奇快,所以,挖笋必须及时。泥土下的竹笋,笋壳金黄,叫做黄须笋,
卖相好,滋味也鲜甜;出土之后,笋尖变黑,成为“乌头压”,如果不采挖
下来,滋味就变苦,卖不出好价钱。清明之后,笋的产量提高了,但笋价跌了。
笋农吃住在山中的窝棚里。窝棚就地取材,为竹帘搭建,棚顶披油毡或箬叶。
甚至有人在竹山上布置电网地枪,后来失误伤人,再也不敢用此下策了。 锅灶很大,可以煮笋烧饭。窝棚一般选在交通便利、水源丰富的地方。周边
大峡谷中,每株毛竹都标有笋农名字,表明这是他们的责任山。一些村 搭起竹架子,架子上放上竹帘,可以晒制笋干等;构筑地灶,口径特大的铁
民不但打理自己的竹山,而且还承包别人的竹林。竹林的繁殖能力很强,如 锅与木桶连在一起制成“淘蒸”,用于煮笋。一般来说到了笋季后期,竹笋
果把春笋全都留种成竹,任其无节制生长,既导致土壤养分丧失,也影响到 的收购价格较低,笋农就不再出售鲜笋了,而把笋剥壳加盐,整齐堆放在“淘
竹材的质量,最后可能会毁掉整片竹林。挖笋是一个人工选择过程,要留下 蒸”里,一次能煮 600 斤鲜笋。通常 100 斤的鲜笋,加上 20 斤盐。
强壮秀直的,剔除瘦弱病残歪扭的。笋种旁边插上一根小柴棍子以作记号。 煮笋干,选用长度一尺左右的笋最为适宜,而小个的半尺以下的则制成
挖笋有什么诀窍呢?笋农告诉我,雨后放晴,竹林地面有隆起和裂纹,“挖 笋茄,颜色红紫,形状如茄子一般。先用大火烧开,再用文火煮六至七个小
笋无法,全靠会刮”。所谓的“刮”,就是找准竹根(“竹鞭”),顺势挖 时,放在架上烘焙晒干,一般需要七至十天,才能烘制为成品。成品放在塑
下去,小的芽头留着,大的挖去。其实挖笋也是一种松土,能促进毛竹的生长, 料袋里储存,经年不坏选用鲜嫩的笋脑制成的笋干,价格不菲。如运到北京,
增加竹笋的产量。 一斤能卖到五十块钱,而一些个头很大的竹笋,煮熟之后放在大石头下压扁,
“清明之前笋宝贝,清明之后笋当菜”。竹笋的价格因季节的关系,从 榨出水分晒干,如同海边的鳗鲞与山中的木柴一般,称为笋毡,易于保存。
贵到贱,春节前所挖的笋,称为冬笋,那是不合时宜的早萌笋,笋壳金黄。 食用时浸胀,用小刨刨成薄片,或者将竹笋撕成薄片,或者切成细丝,加盐
尽管不成材,但是味道鲜美,这种冬笋个头如拳头那样大,圆溜溜,圆滚滚, 蒸煮之后,烘焙晒干出售,可以卖到十几块二十几块钱一斤,成为深受人们
又称“团笋”,收购价为五六元一斤,冰雪灾时能卖到十六七元一斤,供不应求。 喜爱的最富有营养价值的山野绿色美食之一。
俗话说:势如雨后春笋,是因为笋在破土之后,尤其是在清明之后,生
长速度惊人,一两天就窜上几米高,没几天就蔚然成林了。竹笋生长力量巨大, 在大峡谷的村庄中,我受到了当地笋农的热情接待。一碗茶中放四个煮
在静夜里人们能听到它们拔节的声音。它能顶翻几千斤的巨石,有个笋农住 鸡蛋,是山中待客最高的礼节,与之相媲美的就是山中的笋食,无论是鲜笋,
132 天台行旅 大同:峡谷深林竹笋故事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