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8 - 《天台行旅》
P. 148

初名始平,书载,南方始平,有嘉禾生,嘉禾为大稻,生长茁壮的禾稻,被                                                             所在。天台仙人为“丹丘子”,见于晋代道士王浮的《神异记》中。
               视为吉祥的象征,嘉禾生者,即为“丰”,始丰溪由此得名。西晋时,天台
               县因有始丰溪流过取名为始丰县,陈隋年间,天台因境内的赤城山,成为赤                                                                 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
               城郡的郡治。后梁开平三年(公元 909 年),正式定名为天台县,一直延续至今。                                                       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
               溪山还是旧模样,人间已经几沧桑。                                                                              瓯牺之馀,允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


                   天台是一个小小的城,山环水抱的城。                                                                             这里出产的名茶,叫做丹丘雾芽,堪称珍品。皎然诗云:丹丘羽人轻玉食,
                   这个小城的选址恰到好处,平野开阔,风水咸宜,有赭溪、三茅溪、螺                                                           采茶饮之生羽翼。指的就是这里。 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天台
               溪、翠屏溪(阐法溪)、梅坦坑等支流,与西来方向横贯东流的始丰溪于此                                                             人总是把丹丘叫做黄榜山,有对文化的尊崇。在氤氲的朝雾和霞光中,紫气
               相会,然后打一个 7 字形的弯曲,南流临海。县城前有始丰溪轻淌,后有桐柏、                                                         东来,恰有吉祥瑞安之意。

               佛陇作靠,南有龙龟山拱卫,东有水口丹丘山关锁。丹丘山成了天然的屏障,                                                                东横山山下有一古渡口,南岸即莪园。诗经云:“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挡住海边的台风。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明代天启年间中进士,任工部营膳司主事的张文郁
                   丹丘山位于城东 5 公里,也叫东横山,状如覆舟,又名覆船山,山体红                                                         就出生在这里,少怀经史,胸有大志。他与弟文郊、子元声一起退隐到桃源
               色如火,为土质红壤之故,与赤城山遥相呼应。丹丘由此得名。在屈原的《楚辞》                                                          胜景,自号桃源散人,清政府多次邀请他出仕,均被拒绝,愿作明代逸民足矣,
               中,“丹丘”是仙人居住的地方,道家丹丘昼夜长明,为不死的福庭。汉代时,                                                           人称“张氏三逸”。
               有丹丘老姥在此种菜采药,宋代又有刘仙人在此炼丹。晋代诗人孙绰在《天                                                                 在天台城里的新华巷,有一处建筑,叫做“卧雪遗风”,门楼犹如牌坊一般,
               台山赋》中就提到丹丘山,“仍羽人以丹丘,寻不死之福庭”,后人在山上                                                             人称大司空第,说是张文郁的袁姓娘舅趁张文郁督造金銮殿时,唆使县官到
               建有丹丘台,作为永久性的纪念。东西两边都是悬崖绝壁,确为仙人的隐居                                                             国清寺避暑,将袁姓宗祠建得比县府大堂还要高出三尺。张文郁告老还乡的


             山环水抱的小城    丁必裕  摄
            ▲


























           148  天台行旅                                                                                                                                                大溪溯流,度尽沧桑        149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