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3 - 《天台行旅》
P. 153

现存五凤楼一座,上有匾额曰“直声动天下”,褒奖天台人的硬直精神。  的南门移建到孔庙前的学宫之前,称此南门为“环碧门”并在城楼上悬挂匾
            额曰“三台”,流经学宫之前的始丰大溪,也叫做“学前大溪”,又雅称为“文溪”,
 天台城东门,为应台门,与东横山面对,东门之内是中山路老街,基本  文溪之上,有埠头曰“逸步”,现在我所见到的孔庙大成殿是清代人建造的。
 是明清的风貌。应台门进去,有供奉财神赵公明的镇东殿,虽小,却是宋代  在孔庙前,我遇到朋友许昌渠先生。他是溪头村的农民,开过拖拉机,
 的旧物。观音堂也为宋代建筑,供奉济公、观音,另建有陈氏宗祠。宋代吏  填得一手好诗词,打过石头,对风水学深有研究,走访天台诸多古建,颇有心得,
 部尚书均正公从东阳迁此东门内妙山,天台陈氏始祖,繁衍后裔七万多人。  他告诉我天台城乡多三退九明堂,为本地特有的建筑样式,退即进也,许多
 妙山是个小高阜,有老花楼,取名一说源于“腹有诗书气自华”句,又说源  四合院彼此相通,雨天出门,鞋履不湿。溪头曾有一座老桥,被汹涌的溪水
 自于《礼记·乐记》:“乐者,德之华也”。在山麓,有慎德楼、纯孝门、  冲断了,尚剩北端靠城的两三孔,在残烟落照中,更感苍凉。断桥附近有涌
 进士第、亚魁第等建筑,有“门聚德星”、“作濠间想”等题匾,深有文化  鱼庙,三开间的建筑,每年这里溪水猛涨,好像鱼群逐浪涌来,后改名涌禹庙,
 的蕴涵。花楼有 13 个四合院,数百所老房子。亚魁第前有匾曰,韫玉含辉,  有大禹治水之意。溪头一带民众,每年五月十三日送大水饭。溪岸民居,则

 又称通德门。妙山顶上又有新花楼,为民国地方文史专家陈钟祺的故居,他  以成块的石板竖立为墙,与屋架榫铆相接,皆坚固异常,风格独特,60 年代
 是老花楼楼主陈省钦的第二个孙子。  初,人民日报刊登涌禹庙线描,将天台民居与湘西吊脚楼、傣族竹楼一起推介。
  乌门楼许    范旭初  摄  清代同治七年(1868),陈姓家族出  虽然旧城改造中被拆了一些老街巷,但现存的四合院民居还是保持当年的韵
 ▲
 了一位武状元陈桂芬。其祖父在他五岁的  味,较为集中的是在城关四方塘路和东西中山路的范围。许昌渠所著的《墨
 时候就教他练武,每天晚上将便桶放到卧  湖钩玄》一书,介绍了天台四方塘路贾似道外婆家住宅的遗迹,包括“五关里”、
 室门口,用重十三斤和三十斤不等的石锁  “圣旨门”、“叶氏大院”、“高门头”、“五世同堂”“小门头”、“长檐头”、
 抵住房门,让他搬掉石锁后才能解手。13  “梅氏大院、”“五关里”、“高门头”等星罗棋布的古建,其中“长檐头”
 岁拜民间拳师学习武艺,力举石礅。随年  为齐召南的祖先一手建造起来的,而离“长檐头”不远出的“橡子山头”古
 岁增长,石墩不停加重,考武举的时候,  建则是贾似道的故居。劳动路两侧的“中书第”等明清古建筑,门窗雕刻细腻,
 能举起 360 斤的石礅。他臂力很大,在考  结构严谨,气派宏伟,透出浓厚的儒家精神。
 武状元时能拉开据传岳飞传下来六百多年  听许昌渠介绍,华光巷王姓大院,为现代作家王以仁故居。王以仁,号盟鸥,
 没有人拉动力达 700 斤的古弓,又考射箭、  著有《神游病者》《孤雁》《哀中国》等小说和诗歌,与现代作家郁达夫、许杰、
 舞刀、书法等,陈桂芬文武全能,一举夺  巴人(王任叔)等友善,因失恋在海门开往上海的航船中,跳海自杀,年仅27岁。
 魁。光绪二年(1876),陈桂芬被钦点为  他殒命后,郁达夫写了《打听诗人的消息》专文缅怀之。位于中山西路的“乌
 头等侍卫加四级,赏顶戴花翎,乾清门行  门楼许”,为坡街天台许姓人的发祥地。南宋时,许姓始祖来峰公许仁自临
 走,后选授广东肇庆参将,光绪八年(1882)  安辞官而来,归隐于此。现在所见的建筑是崇祯年间的旧物,原设大门五道,
 三月,升任南雄协镇。因与激进党人通信  18 个房间,10 个厨房,组成一个四合院,外套有 14 个小院。“乌门楼许”
 败露,吞金自杀。   的主人许鸣远,明崇祯九年授扬州通判,后改任通州知府,是明代的水利专家。

 妙山旁有孔庙一座,建于北宋庆历七  许昌渠的同宗许杰先生,曾经在乌门楼许生活过,他本是贫民之子,但
 年(1047)。皇祐五年(1053)改建到今址,  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乡土作家,生前担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元明清三朝,得以重修。逮至明万历甲午  小说《的笃戏》《放田水》《赌徒吉顺》等,写的就是始丰溪畔当地百姓的生活。
 (1594),年间,县推官将饱受溪水冲击  现代作家茅盾评论许杰是当时中国描写农民最多的作家。民国时期,始丰溪


 152  天台行旅                                                         大溪溯流,度尽沧桑        153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