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天台行旅》
P. 55

间,可容纳几百人居住,而小的十几个平方,只容一人安身,曾经被木鱼和
            枪声缭绕过。当年我们开笔会的时候曾经驻留这里,踏上摇摇欲坠的楼梯、
            吱嘎作响的楼板,想起当年的青灯古佛的修行者和暴动者,感慨良多。而今,
            面对的却是一片倾塌的废墟。
                 清代末年,华顶山上来了一位名叫融镜的僧人,住在一处名叫“龙泉庵”
            的小茅篷里,与山间白云为伴,又名“云镜”。同治九年庚午(1870 年),
            虚云大师年三十一岁,慕融镜之名,来到华顶山修持佛法。虚云大师在《天
            台华顶茅庐久雨伴融镜法师夜坐》诗道:


                 苦雨积薪微  寒灯夜不辉  湿云霾石室  划藓掩柴扉

                 溪水湍无厌  人言听更稀  安心何所计  趺坐覆禅衣
 ▲ 华顶寺暮色    胡明刚  摄

 或诵偈,或采黄精、茶叶,或掘蕨粉、毛团,或收罗汉之果,或觅万年之藤,  虚云大师俗姓萧,为梁武帝宗脉,生于 1840 年,圆寂于 1959 年,活了
 时或钟声传食,或披衲托盂,荷杖破云而赴斋堂,如偃鼠过河,满腹后已。  120 年(僧腊 101 年,戒腊 100 年),20 岁是在福州鼓山涌泉寺妙莲和尚受
 若岁歉客稀,或雪封道断,则各煮瓜煨芋以为粮,豆粥麫糕称为上饭”。“华  具足戒,取法名为“德清”,花三年时间朝拜普陀,三步一拜朝礼五台,到
 顶之清苦,盖四大名山之所无也。”天台佛家清修之道,全蕴清苦之间,无  了终南山,看见漫天浮云改名为“虚云”,据《虚云和尚事迹》载,虚云出
 论红尘方外,更能砥砺心志。  家后,行煮饭行堂职事,胁不至席,不论冬夏,随身仅有一衲、一拂、一铲、
 在华顶,伴随山间草木的有诸多星罗棋布的茅篷。旧时,华顶寺周有  一绳床,洞中岩石树下打坐,效达摩面壁,苦修头陀行,长发不剃,居无定所,
 七十二茅篷,最多的有一百二十个,均以茅草盖顶,土石为墙,内室均以木  以松毛青叶为食,但总觉得功力甚浅。他来到了温州的朱龙山观音洞禅修,
 板铺地铺壁,既能保温,又觉宁静素雅。黄经洞,实际上就是这样的一处。  一位云水僧对他说,你可以天台华顶,到龙泉庵拜见云镜法师。
 太白读书堂同样如此。极乐庵、宝华庵、菩萨室、花芯居、地藏庵、斗室、  在华顶山茅篷前,虚云法师将以前修行的情形,一一说给云镜法师。
 碧茗庵、药师庵、般若庵,一听名字就充满高逸禅意,茅篷或成院落,或单  云镜法师说,观你作为,皆非正路,可惜数年辛苦,既来亲近我,宜听我说,
 独而立,周围或绕潺潺清泉,或伴苍苍古树,“矮屋低檐碍客冠,绳床土灶  把头发剃去,须穿衣服。要吃饭不要食草,把身体弄坏了。肯听说,在此住,
 坐团圆”,一片宁静安详,富有山居韵味,确能修心养性。“落尽山花人不见,  再为教你。不听,任去。
 白云堆里一声钟”,驻足在华顶寺前的千年柳衫下,遥望寺后的山峰,嘉木葱茏,  虚云如醍醐灌顶,猛然顿悟。云镜法师给了衣衫布履,剃发沐浴,重归

 浓荫蔽日,林泉静坐,超然物外。  日常生活,不再挨饿忍饥,每天两粥一饭,一边劳作,云镜法师见虚云诚实,
 在茅篷清修的是大师,是名副其实的高人。徐霞客到黄经洞茅篷前,看  知其根利,令其修习天台止观。在华顶住了一年,到同治十年,云镜法师让
 到的是一僧结发庵前,恐风在洞里进入,用石甃把门塞住,“大为叹惋”,  虚云法师到国清寺学习禅制,听法师讲经,出坡搬柴,恒兼人一倍,灌园种菜,
 袁枚曾经三顾茅庐,到茅篷前求见书画师梅谷,终不得见,怏怏然留下了一  皆先于人。遵循天台梵寺教规,耕牧,斫柴,坐香等,皆倍于常人,经法师指点,
 首诗道:为访诗僧去,空山不见踪,茅篷无锁钥,自有白云封,颇有王维《寻  又到方广寺修习“法华”,并逐一拜谒天台山诸寺,修习之余,重回华顶陪
 隐者不遇》中“只缘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感觉。  伴云镜法师。光绪元年,虚云 36 岁,前去高明寺听敏曦法师讲解“法华经”,
 药师庵是当年华顶最大的茅篷,三个两层的院落相连,庵内有内室上百  然后与云镜法师彻夜倾谈,不觉东方既白。


 54  天台行旅                                                       华顶:云海浮荡莲花巅峰         55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