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1 - 《天台行旅》
P. 81

山崖层层卓立,地学上称之为“海蚀岩”。此乃寒山子诗里的“重岩”。“重
 岩”,就像天然的楼宇。


 重岩我卜居  鸟道绝人迹  庭际何所有  白云抱幽石
 住兹凡几年  屡见冬春易  寄语钟鼎家  虚名定无益


 山涧中漫行,重岩下卜居,寒山子忘却一切烦忧,并为之津津乐道了:


 独卧重岩下  蒸云昼不消  室中虽噏暖  心中绝尘嚣
 梦去游金阙  魂归度石桥  抛除闹我者  历历树间瓢



 欲得安身处  寒山可长保  微风吹幽松  近听声愈好  ▲ 寒山夕照    蒋冰之  摄
 下有斑白人  喃喃读黄老  十年归不得  忘却旧时道
            山就是翠色的十里铁甲龙。两溪汇合于桥下,过桥。往左转,从象岩鼻子底
 寒山唯白云  寂寂绝埃尘  草座山脚有  孤灯明月轮  下穿过去,即到明岩。我第一次来的时候,没有任何建筑物,一派原始,自
 石床临碧沼  虎鹿每为邻  自羡幽居乐  长为象外人  由出入,富有野趣,而今却宛然不同。


 寒石山下连绵          我喜欢明岩的景色。天台民谣:“晴天落白雨,和尚背妇孺”,指的是
  明岩洞合掌岩    胡明刚  摄  的地垄,三三两两飘  明岩洞外的景色。明岩洞口,有许多条灵泉丝丝缕缕,挂岩而下,犹如风中
 ▲
 摇的小树,掩映着崖  的珠帘,摇曳生姿;在象岩的一侧百余丈高的岩柱上,两块风化的岩石组成
 端的褶皱和溪流的水  了一个天然的雕塑,也就是徐霞客游记中所记述的:“岩外一特石,高数丈,
 纹;崖上有两个幽深  上岐立如两人,僧指为寒山、拾得云”,其实应该为“和尚背妇孺”。而狮
 的洞府,一南一北,  山一侧,则有一石擎天,四面凌空,犹如一位护法的韦驮,威武雄伟,人称
 朝南的称为明岩,朝  石柱撑云。据说早前,石柱顶上有一根长藤垂下,刚好飘到底下的蛤蟆石上,
 北的称为寒岩,人们  则被人称为“唐郎钓蟾”。徐霞客云,明岩洞外,左有两岩,皆在半壁;“石
 又称它为暗岩。寒岩  笋突耸,上齐石壁,相去一线,青松紫蕊,蓊苁草木茂盛于上,恰与左岩相对,
 的得名,因其向北,  可称奇绝”。那小路行到柱下,两旁的岩石门立,路窄不盈尺,人称八寸关,
 阳光很少照耀,洞中  旁边则有巨石,如黄狗盘地一般。进八寸关,穿过一线天,就进入了明岩洞中,

 寒气袅袅之故。而明  洞府幽深,光线倏地暗下来,凉气袭人、透彻肺腑,更有如帘的岩泉,颇能
 岩则反之,阳光充和  荡涤身心。明岩洞形如弯月,从西边的岩壁透出身来,就看到一座寒山拾得
 温煦。上坡,过一山  丰干的纪念塔。转过塔前,对面的岩壁上,斑驳的水痕竟映出五匹马的图案,
 口,见山村几户,对  就是传说中的五马隐(影)了。据传,台州刺史闾丘胤患了头疼症,久治不愈,


 80  天台行旅                                                        诗意寒山中的光风霁月         81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