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5 - 《天台行旅》
P. 85
寒岩洞 鹊桥 范旭初 摄
▲
武,洞口的左侧山坡之上,有两块 从寒山诗中得知,寒山子原本出身名门望族,家境优裕,“弟兄同五郡,
巨石,撑地而起,上边接合成一体, 父子本三州”,好书弄剑,“联袂骑白马,喝兔放苍鹰”,虽然三遇明君,
人称旱石梁。寒岩洞一旁,用砖砌 但终“东守文不赏,西征武不勋”,报国无门,学非所用,结果家境中落,“缘
了几所小房子,尽管与洞的格调不 遭他辈责,剩被自妻疏”,在而立之年,满怀凄楚,抛家别业,从中原直奔
契合,但也是当地村民集资修建的, 天台山而来。“我闻天台山,山中有琪树,永言欲攀之,莫晓石桥路”,“卜
据说为了敬奉寒山,有一对老居士 择居幽地,天台莫更言”,悠然自得行走在秀美的山水之间,尽管居无定所,
住着,他给我们喝茶,天台茶泡上 而此间山寺和洞府成为他天然的居所了。
真正的寒山岩壁水,味道确实不同
一般。 寒山深 称我心 纯白石 弗黄金 泉声响 抚伯琴 有子期 辨此音
寒岩洞后东南,数百步开外, 重岩中 足清风 扇不摇 凉气通 明月照 白云笼 独自坐 一老翁
犹如屋檐的崖上,一挂清泉,袅袅
娜娜,微风徐来,飘忽如丝,散落 寒山拾得丰干飘摇于山石丛林之间,作歌长啸,每有佳句涌出,辄题写
如珠。每当夕阳西下,轻歌曼舞, 于山石竹木和村舍土墙之间。寒山诗多用口语,或讥讽时态,或警励世俗,
化成七色虹影。重阳时节更为美妙。 或宣扬禅理,在中国白话文学史中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在三百多首
这就是寒岩夕照,天台山八景之一。 寒山诗中,大部分是咏赞寒石山风景的。
崖下的深潭,却被乱石所堵塞了。 寒山子竭力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注重是世俗化生活化的,通俗劝世,
我渐渐地把视线游移开来,不远处 阐明佛理,幽默风趣,朴实演畅。他看见一个老财,六十多岁了,依仗自己
有旱石梁,两根巨石下分上连,犹 有钱有势,强娶一个芳龄二八的少女,订婚之日,少女痛不欲生。寒山把诗
如鹊桥,非仙佛可渡。 写到老财的墙壁上:
寒岩洞夏天可纳凉,在冬天亦
可静坐。寒石山山崖倾削,坡陡岭 老夫娶少女 发白妇不耐 老妇娶少夫 面黄夫不爱
峻,沿着一条小小而幽回的小径, 老翁娶老婆 一一无弃背 少妇嫁少夫 各各相怜态
可达山顶。这条山径,就是“寒山道”
了。寒山子对此是深爱有加,且歌 老财看见了,羞愧不已,就罢了婚议。寒山子看见周围许多村民,依然贫寒,
且行: 缺少经营之道,就写了一首诗在墙上,宣传饲养业的好处:
君问寒山道 寒山路不通 夏天冰未释 日出雾朦胧 丈夫莫守困 无钱需经纪 养得一牸牛 生得五犊子
似我何由届 与君心不同 君心若似我 还得到其中 犊子又生儿 积数无穷已 寄语陶朱公 富与君相似
杳杳寒山道 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 寂寂更无人 村民听他所说真的去养牛,果然发家致富了。
淅淅风吹面 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 岁岁不知春 传说寒山拾得在国清寺时,曾辛苦照料一位自越州过来进香的汪氏婆婆
与其女儿芙蓉。汪氏临终之时,将女儿托付给寒山拾得,可与其中一位结为
84 天台行旅 诗意寒山中的光风霁月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