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2 - 罗阳镇志
P. 202
ֻḤḤḤࣜḤḤḤ࠶
186 亩。1953 年罗阳区茶叶产量 50 担(1 担 =50 公斤,下同)。1956 年,罗阳区安排罗阳镇
开辟新茶园 15 亩。1976 年春,镇茶场在北外村毛洋坪创建,有茶园 450 多亩。1983 年,罗阳
镇发展密植茶园 80 亩,改造老茶园 50 亩。1984 年,镇内有茶园 2522 亩,产茶 471 担。1990 年,
镇内有茶园 2262 亩,采摘面积 1170 亩,年产茶 556 担。1993 年,新垦茶园 200 亩,改造低产
茶园 150 亩。1996 年,发展名优茶 100 亩,改造老茶园 1000 亩。1998 年镇内有茶叶基地 2000 亩,
推广新品种茶 40 亩,更新老茶园 110 亩。1999 年全镇茶园 3122 亩。2000 年镇内茶园面积 3222 亩。
2007 年,改造低产茶园 220 亩。2010 年,据《泰顺统计年鉴》载:茶园总面积 1468 亩,采摘
茶园面积 1348 亩,茶叶总产量 92 吨。
茶树繁殖和种植 明清至民国时期,基本为长于园坎的野生茶和间植于番薯垄的茶丛。民
国晚期,山阳(今三垟)苗圃中育有茶苗。20 世纪 50 年代,大量采集茶籽播育茶苗,进行栽植。
继而推广无性繁殖,即用压条法和扦插法。同时改疏植为密植。1954 年在县农业试验场(县农场)
试行条栽密植,每亩栽 1330 丛。后继续提高密度。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推行良种种植。1974 年,
县“五七”茶场(山洋坪茶场前身)被省农业部门定为茶树良种繁殖场,用短穗扦插,先后繁
育福鼎白毫、香菇寮白毫、福云 6 号等良种茶。
茶树管理 民国后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茶树基本失管,一不除草,二不施肥,
三不修剪,四不灌溉。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加强管理。
除草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中耕除草。80 年代开始使用除草剂。90 年代后期开始发展有
机茶,控制使用化学除草剂。
施肥 20 世纪 50 年代初开始为茶树施肥。初施用草土灰等农家肥,60 年代普遍推广化学
肥料。20 世纪初开始控制使用化学肥料,推广使用有机化肥。
修剪 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发展的茶园始行修剪技术。分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
重修剪、台刈和密植茶园修剪。
灌溉 山洋坪茶场于 1987 年修建蓄水山塘用于茶园灌溉,并配水泵压喷。
茶树保护 历史上少见有严重的茶树病虫害纪录。小范围的茶毛虫时有发生。20 世纪 60
年代始推行化学农药杀除茶虫。70 年代开始重视茶树虫害综合防治技术。80 年代后对主要害
虫逐步规定防治指标,改进施药的方式方法。90 年代开始推行有机茶生产,在有机茶园禁用化
学农药,以生物的、物理的防治方法为主。
茶园改造 改造低产茶园的方法,归结为“四改”:一改土,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二改
园,改造园相,力争平缓;三改树,改造树冠,培养采摘面;四改采,改进采摘制度和方法。
上述改造方法,全镇茶叶生产者普遍实行。茶叶生产逐步科学化。
附:罗阳域主要的茶叶生产基地——山洋坪茶场简介。
山洋坪茶场位于罗阳镇东北向的山垟、棋盘岩、菖蒲垄 3 个自然村之间,面积 1408 亩。
民国初期,县国民政府在此建有苗圃。1958 年为县办果木场,1960 年改为温州专署农垦场,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