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9 - 罗阳镇志
P. 389
罗阳镇志
回,到病床前见最后一面。
浴尸更衣 断气后先予浴尸。浴水由孝子到溪涧烧香纸呼天“购买”。 浴尸为象征性“前
三后四”,即胸前揩三把,背部拭四下。然后更衣。死者所穿的衣服,先挂在秤钩上(不带秤
锤),由孝子执秤,露天站在凳上,三呼“皇天”,再说“上下七件,一秤溜尾”。然后穿着。
设灵堂吊孝 在正厅挂帷幕设灵堂,死者躺于用两条凳子支架的木板(俗称“尺凳”)上,
由带子缚尸一圈于板,横躺正厅“正壁”下。口含小红包,俗称“含牙”。胸部置桃枝、鸡蛋、
灰棕。头边摆香灯一盏。子女及媳妇穿麻衣,侄孙辈等穿普通白衣。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停
尸期间,亲族吊唁除送布帛之外,还加送花圈,亲友邻里送香纸(或现金)凭吊。
做道场 道场有“做羹饭”“开路”“竖灯”等多种。其中做羹饭最简单,开路时间为小
半天,竖灯二三昼夜不等。后二者都要设立“三宝”坛界,动锣鼓,道士唱念经书,且念且舞,
并以吉铃指挥锣鼓伴奏。有的兼请和尚念经。子孙旺盛的好命人家,道场中还有“绕丧”。子
孙及嫡系小辈各执一尺多长的丧棒,俯首弯腰,在死者周围绕行数周。谚曰“命好看绕丧,冬
好看谷仓”。
殡殓 入殓时,子女跪伏棺边啼哭,棺盖用四枚竹火钉钉紧,当钉到最后一钉时,一孝子
以指扶钉,并喊:“老师,留钉!留钉!”意即人丁兴旺。死者子女向殡殓师傅送红包(包纸
黄色或蓝色),有的还行跪礼。
出殡 送殡时,主家发给各亲友一块白布,现都用白毛巾,俗称“头白”。一人在前,沿
途撒放纸钱为死者“买路”,幡幛或遗像首列,孝子扶柩,亲友持花圈随后。乐班在后吹奏,
沿途鸣放鞭炮。当日宴请参吊亲友。21 世纪 10 年代初开始,放开吃长命饭。丧家搭大棚摆桌凳,
任致哀者从死者逝日至出殡,连续吃饭,每餐数十桌、百余桌,花费菲薄,贫者不堪。故有人
戏言“死不起”。
“做七” 死后每七天,丧家都备羹饭祭奠,称“做七”,到七七为止。
壮者死亡,则从速埋葬,一般无治丧仪式。客死异地或恶死(如自尽)者,尸体不入屋。
墓葬 葬墓时,嫡系亲属有的挑酒菜祭品,张筵祭奠。有的还请礼生赞礼,孝子孝孙着孝
服依次叩拜。
送葬与回龙 送葬,二人在前鸣锣(古式大锣)开道,子孙及亲友等皆披麻戴孝,如同出
殡,沿途奏鼓乐、放鞭炮。棺抵坟地进圹后,先请“龙神”,然后按良辰封圹,并以预先置圹
中的烛火点亮灯笼,由两人提灯,子孙均挂红,至家,灯置灶头。表示吉穴的“来龙风水”带
回荣荫子孙。称为“回龙”。
清贫家庭无本建寿坟,则入殓后移棺山野,搭寮搁置,待建坟墓。普通坟墓,分棺圹和金
圹两种。棺圹也称“大陵”,即用于遗骸随棺椁入圹的坟穴;金圹,即用于金罐(陶质,也
称金瓶)盛遗骨入圹的坟墓。无力建墓者,须开棺捡骨装罐,后挖土穴安放,或暂存深山岩穴,
俗称“寄金”。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