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2 - 罗阳镇志
P. 392

ֻ൅௉ḤḤḤሷ࢝ა༝෌


               暖愿,似再次许诺。做清醮、过关、送流霞,由道士设坛祭请,祈佑孕妇、儿童等安康的祭祀。
               拦街福,为祁一方太平、许愿还愿合一、择日举行的祭神活动。秋福,“立秋”举行。祭品 :香、

               灯(烛灯或油灯)、纸钱、茶、酒、素菜、荤菜、馍糍。其中:素菜,包括各种干菜、豆芽、枣、
               豆腐等;荤菜,小三牲或大三牲(全鸡、全鱼﹝或鱼鲞﹞、猪肉,合称小三牲。全猪、全羊、

               全鸡,合称大三牲)。馍糍,分斋和鹤。斋,宝塔形;鹤,按成两腿双翼一头冠。



                                                  第五节    祭    祖



                    祭祖为一大传统,包括清明祭墓、中元祭宗祠、节气请祖宗。
                    清明祭墓    清明祭墓,历史久远。民国时期及之前,有的祖坟置有祭祖田,子孙收租供清

               明节祭祖坟、办酒席,所有子孙聚餐,叫吃坟酒,也有按人丁分馍糍。1952 年土地改革,所有
               祭祖田归公,再分归贫雇农所有,吃坟酒之俗消失。祭墓活动简化:劈柴草,除杂物,疏水沟,

               点香火,放鞭炮,摆祭品,烧纸钱,挂坟纸。祭品有素菜、斋鹤(馍糍)等。一祭祖宗,二祭“后
               土”。21 世纪后,山野草木繁盛,常因祭墓引发山林火灾。后节制火烛,删繁就简,提倡以花

               束取代祭品,文明祭墓。
                    中元节祭宗祠    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七月半祭祠是较大的祭事,请文道士到宗祠立坛

               做道场,俗称做蓝盘。择有名望者主祭,众子孙陪祭、随祭,司仪赞礼。最后烧束。束,即经
               包封并在封面写明受者祖宗字号和奉者名字的纸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的宗祠有祠堂

               田,收租用于祭祠。无祠田的,按房分派费用或轮流操办。1952 年土地改革,祠田归公分于贫
               雇农,祭祠一度中止。20世纪80年代后,有的族众集资恢复祭祠。罗阳诸姓宗祠收集到如下资料:

                    潘氏宗祠  在东外村,约初建于明正德至嘉靖初年(1506—1531),清乾隆庚午年(1750)
               重建,1992 年修葺。

                    高氏宗祠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初建于上洋口,清光绪甲辰年(1904)重建,1997
               年加建大门。

                    董氏宗祠    清康熙八年(1669)建于今南门桥下方,占地 3000 平方米。
                    梅氏宗祠    清乾隆丙午年(1786)建于溪坪村水尾塆,后多次迁建终返原址。2003 年、

               2008 年修葺。
                    周氏宗祠    清乾隆辛亥年(1791)建于洋心街 43 号。2005 年重修。

                    李氏宗祠    清道光乙酉年(1825)建于南山岭头。1958 年拆礼堂取材建学校,1993 年重建。

                    舒氏宗祠    在溪坪村舒心路,占地 800 平方米。初建于民国 17 年(1928),1995 年修建。
                    曾氏家庙    位于今上交垟村,共三进。
                    张氏宗祠    位于西大街 57 弄 4 号,2006 年重修。

                    节气请祖宗    过年(春节)、清明、重午(端阳)、七月半(中元)请祖宗。上香点灯,

                                                           353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