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罗阳镇志
P. 42

ۀḤḤḤඍ


                    1949 年 9 月,废除保甲制,镇辖行政村(人民公社化时期称生产大队或生产队)。1981
               年实行“村居共存”模式,辖 9 个行政村 4 个居民区。1984 年,辖 15 个行政村 4 个居民区。

               1992 年,鹤巢乡、南山乡并入,镇辖 34 个行政村 4 个居民区。2002 年,辖区改为 20 个行政
               村 5 个居民区。2010 年改为 20 个行政村 10 个社区。2011 年 5 月,罗阳镇、岭北乡、仙稔乡、

               南院乡、碑排乡、下洪乡、洲岭乡合并为罗阳镇。合并后的罗阳镇辖 64 个行政村 10 个社区。




                                                           三

                    自唐始有人迁入定居,后经过几次移民潮,也受过战乱、饥荒、瘟疫等磨难,直至民国,

               人口发展不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发展加快。据统计,民国 29 年(1940),罗阳
               镇共 7400 人;1964 年,罗阳镇、岳巢公社、南山公社共计 13413 人;2010 年全镇 61651 人。

                    罗阳人口以汉族为主,畲族次之。20 世纪 80 年代后,从中国西南地区及其他地区随婚嫁
               而入的少数民族增多。2010 年共有 19 个民族。姓氏共 40 多个。迁入于唐朝的有金姓和杨姓,

               宋代有董氏,之后陆续迁入齐、徐、夏、陈、魏、李、江、曾、周、朱、鲍、王、潘、梅、沈、
               叶、彭、刘、季、高、舒、吴、韦、钟、张、蓝等姓氏。

                    人口性别比高,农村更甚。1982 年罗阳镇人口性别比(女性为 100,下同)为 121.98,岳
               巢公社与南山公社分别为 116.38 和 127.58;1990 年,罗阳镇性别比 109.38,鹤巢乡与南山乡

               分别为 117.33、126.25;2000 年,全镇性别比为 111.35;2010 年性别比 102.99,其中乡村人口
               为 120.36。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明显地降低了人口出生率。镇人口出生率
               由 1953 年的 23.40‰、1963 年的 46.00‰,降至 2010 年的 12.76‰;自然增长率由 1953 年的

               11.40‰、1976 年的 21.50‰,降至 2010 年的 9.19‰。人口的年龄结构,14 岁以下幼少年人
               口占总人口比例由 1984 年的 31.94% 降为 2010 年的 18.52%,而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则由

               1984 年的 6.42% 上升为 2010 年的 11.02%。




                                                           四

                    自唐咸通元年(860)初建凤山堂至今,罗阳城区和郊区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历经沧海桑田。

               古时建筑,根据“风水”理念结合地形来布局,民国时期至 20 世纪 60 年代初,建设规划意识
               淡薄,70 年代始提规划。此后,编制和修订多个县城总体规划和旧城改造控制详规等。

                    唐至民国乃至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罗阳民居多为木瓦结构,兼有泥木结构,80 年代兴砖
               木结构、砖混结构。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叶,房屋建设大发展,扩展老城区,开发新城区。郊

               区乡村也旧貌换新颜。据街谈巷议,至 2010 年前后城区房产饱和或初步过剩。


                                                            3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