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4 - 仙稔乡志
P. 74
第六章 农 业
要有:
耕耘农具 犁、锄、钞、耙、耘田圈等。
收获农具 镰刀、柴(草)刀、薯刨、稻梯、稻桶、蔑簟、番薯簾、竹箩等。
灌溉农具 戽水桶、木勺等。
加工农具 砻、捣臼、踏(水)碓、石磨、风扇、篩、栲栳等。
搬运农具 扁担、抬杠、箩筐、泥箕、木桶等。
农业机械 20世纪50年代,开始引进简单的农业机械,1962年始用脚踏打稻机、喷雾器。60年代
中期,先后引进小型碾米机、磨粉机、粉碎机、制面机等。七八十年代,粮食加工、农田灌溉、茶叶
制作等,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1973年开始使用小型拖拉机耕田,机耕面积366亩。1981年机耕
面积1334亩。2010年农业机械总动力1158马力。
第三节 种 植
粮食作物 主要种植水稻、番薯、小麦、大麦、玉米、高粱、小米、豆类等。
水稻 水稻种植历史长、品种多,按质地生态分有籼稻、粳稻、糯稻等;按季节分有早稻、中稻
和晚稻。
1949年以前,水稻品种以中籼为主,其次是晚籼、晚糯、晚粳。籼稻有平阳白、花秋、红米仔、
红米铁秋、福安秋、龙江秋等;糯稻有早糯、大冬糯、酒糟糯等;粳稻有早粳、红须粳、乌芒粳、
三百粒等。这些品种高秆、抗病力强、易倒伏、产量低。每亩产量100公斤至150公斤。20世纪50年代
中后期始推广双季连作稻,引进中高秆早稻品种503、南特号、矮南旱等,产量有所提高,亩产180
公斤至200公斤。晚稻品种农垦58、沪选、台中糯等,亩产150公斤左右。1962年全乡播种早稻340.90
亩,总产62.29吨;播种晚稻及晚中稻2335.90亩,总产461.398吨。1963年引种绿肥紫云英成功,为连
作早稻开辟了有机肥原。1971年全面推广“单季改双季、大苗改小苗、高秆改矮秆、间作改连作”的
“四改”技术。当年早稻、晚稻及中稻播种面积2454.10亩,总产510.85吨。1978年试种杂交水稻14
亩,总产2吨,亩产330.75公斤,比常规中稻每亩增产60多公斤。此后,杂交水稻成为单季晚稻的当家
品种,水稻产量大幅提升,杂交水稻逐渐替代了老品种,单季中稻逐渐替代了双季稻。2000年杂交稻
2530亩,总产1037吨,亩产410公斤。2005年开始,政府对农民种粮,每亩给予16元种粮补贴、14元
种子补贴,补贴额逐年增加。2008年共发放种粮直补资金12.40万元。2007年推广优质水稻杂交组合,
粮食总产1102.60吨。2010年播种面积2368亩,总产968.50吨。
番薯 番薯于清代从福建引入,刨丝晒干(番薯丝)长期为乡民的主粮。其特点是耐瘠、耐旱、
产量高,适宜山地种植,藤叶是养猪的优质饲料。其品种按表皮颜色分为红、黄、白三种。民国时
期,主要品种有台湾红、台湾黄、红皮白心六十日、白皮红心六十日等。20世纪50年代后,先后引进
53
杭州聚文斋文化传媒 尺寸 285*210mm 版心 232*164 正文 10.5P 方正书宋 44 字 *35 行 杭州聚文斋文化传媒 尺寸 285*210mm 版心 232*164 正文 10.5P 方正书宋 44 字 *35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