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7 - 南院乡志
P. 207
南院乡志
第二十章 人 物
第一节 传 略
林鹗(1793—1874)少名,颉云,字太冲,号崎崖,又号逾谷,晚号迂谷老人。泰顺县南院
乡桥下村人。自幼好学,能文能武,博学多才,为人磊落耿直,刚正不阿,有“奇士”“正士”之
誉。十三岁应童子试,二十岁中秀才。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被选为岁贡,后屡次应试皆不得
志。彷徨之际,瑞安籍广西学政孙铿鸣赏识林鹗的学识,召为幕僚。道光三十年(1850),太平军
围攻广西省城桂林,林鹗“参议守城”。省城解围后,因论功被任命为浙江省金华府兰溪县训导。
年近花甲升直隶州州判,军功加五品衔熙。因当时朝廷腐败,以老疾缠身为借口,解甲归田。他一
生好学,喜欢游山玩水,家境贫寡而不问,任从夫人夏氏操持。有年与学友同游苏州园林,看见文
人王子安词,羡慕其才。立时挥笔题诗一首:“不见高才王子安,江楼孤客倚栏杆。家园谢草都春
色,驿露梅花自岁寒。湖海浮名求有易,文章知己索人难。”他毕生主要从事教育事业,为泰顺教
育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林鹗二十五岁时从泰顺司前一都迁往南院定居。原因是其父葬于南院,故于父墓近旁筑庐守孝
三年,后遂定居于南院桥下村。时带有林族“养贤庄田”(名叫油灯田,又叫学堂田)一百大担(即
1500斤租田)助于南院办学之资。其中八十大担作为教师工资及办学费用,二十大担作为学生成才者
的奖励之资。
南院学校的创办来自林鹗之手。他的一生大致从事教育事业。人才辈出,南院学校无形中形成
了林族公学。据口传资料,自他培养出色的学生无数,如粤西学使侍郎孙铿鸣,又如黄体芳考中进士
时,君王命其杀象取胆,体芳亲往求教林鹗先生,当时传授宰象取胆之术,后晋级为兵部左侍郎。为
酬谢恩师,体芳荐升直隶州州判,军功加品衔熙之职。
咸丰八年(1858),林鹗退归林下,受温州知府邀请主讲温州中山、东山书院,与温州当时社
会名流广泛交往。同治三年(1864),回南院倡办南院社仓,并亲自拟订《社仓章程》,确保赈济
事功。
林鹗在办学之初,校址置于刘家田庄民房,自行执教。1829年,掌教罗阳中山书院文课,托子用
霖接教。1858年,用霖赴任霞浦县丞,又托孙林澍滋继之。自办学至民国末期,虽校址几经变迁,但
他的后裔执教相继未绝。真是“一十六世书中束,四百余年书就家”的名言总结。
林鹗的书法论著在浙闽颇有声誉,是清中叶泰顺著名学者。一生著作甚丰,尚有《分疆录》《望
182
杭州聚文斋文化传媒 尺寸 285*210mm 版心 232*164 正文 10.5P 方正书宋 44 字 *35 行 杭州聚文斋文化传媒 尺寸 285*210mm 版心 232*164 正文 10.5P 方正书宋 44 字 *35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