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9 - 泰顺县教育志
P. 179

泰顺县教育志                                       ·117·













                                             第四章 中学教育




                                                第一节 发展概况



                   民国26年(1937)“七七”事变发生后,日寇大举入侵,东南沿海大中城市相继沦陷,学校纷
               纷内迁或停办。县内学生外出求学困难,迫切希望家乡能有一所中等学校。县教育局长高宗龙审时度

               势,于次年9月创办瓯南公学,邀请知名教师高仲伦、许笃仁等担任教师,借民众教育馆为教室,学
               制与课程悉同正规初级中学。瓯南公学招收1个初中班,学生30余人,此为泰顺中等教育之始。办学
               半年,奉省教育厅令改为县战时初中补习学校,招收失学青年19人,址迁罗阳书院(县机关幼儿园旧
               址),学制三年。学校实施战时教育办法,教育学生养成雪耻御辱的决心和献身殉国的勇毅,遵奉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务须读书”的宗旨,唤醒民心,激励群情。民国30年2月,县国民政府报请省
               教育厅批准,改县战时初中补习学校为县立简易师范学校(简称“简师”)。原县战时初中补习学
               校未竟学业的第二届、第三届学生62人并入县简师就读,共3个班,学生计71人。采用普通中学和普
               通初级师范学校两套教材。民国32年7月,第三届县战时初中补习学校学生36人毕业,县简师独立办

               学。
                   民国36年(1947),县简师附设初中一个班,招收高小毕业生44人,翌年又招收初中新生一个班
               40人。民国37年12月,县简师停办。
                   1950年4月,县人民政府主办泰顺县初中补习中学,邀请在寿宁中学任教的高仲伦返泰具体筹办

               事宜。补习中学借莒江上村五显庙为舍,招收高小毕业生1个班50人,县长林永中兼任校长,高仲伦
               主持校政。7月,县人民政府搬迁到罗阳镇,补习中学随县署迁到县简师旧址。是年秋,招收新生1个
               班,并招回原县简师及初中班最后一届未竟学业的部分学生插班就读,设初一、初二2个班,学生计
               99人。是年10月23日,经省教育厅批准,县立补习中学更名为县立初级中学。

                   1954年,县人民政府加强对学校的领导,充实了教师队伍,确定“面向工农,择优录取”的招生
               工作方针。是年,学校6个班级,在校学生300人,教职员工24人。
                   1956年4月,县人民委员会(简称“县人委”)决定在泗溪区中心小学附设初中班,招收新生2个
               班,110人,9月正式开学,命名为县第二初级中学,县初级中学同时更名为县第一初级中学。

                   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影响下,全县中学骤增。6月,由县人委拨款,雅阳当地群众义务出
               工兴建教学宿舍楼1幢,创办雅阳小学附设初中班,招收新生1个班45人,9月上旬开学。8月,大安区
               委筹办三魁初级中学,择址薛宅村坝头垟,购买民房3间,借用碉堡1个,搭草棚1个,招收初中一年
               级新生2个班110人,9月开学。同时,仕阳区初级中学创办,招收新生2个班110人,附设于仕阳区中

               心小学校内。莒江初级中学创办,校址设莒江上村夏氏大宗祠,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3个班150人。筱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