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0 - 泰顺县教育志
P. 180
·118· 泰顺县教育志
村初级中学创办,校址始设大翁宫,借用筱村区中心小学教室两间,招收新生2个班,110人。彭溪小
学、司前小学各附设初中1个班各招收新生50人。7月18日,县人委发文,县第一初级中学更名为泰顺
县第一中学。秋,开办高中班,招收高中一年级新生100人。全县在校初中学生计1234人,教职员工
63人,形成区区有中学,县内有高中的格局。全县实行“两条腿走路”方针,根据“因地制宜,就近
上学”的原则,先后创办15所农业中学,这批农业中学多数由公社、大队办,校舍多数是破旧寺庙、
公屋,师资、经费、设备严重不足,多数学校难以维持,不久,多数农业中学停办。
1959年9月,因初中教师欠缺,雅阳、彭溪初中班并入县第二初级中学;司前初中班并入莒江初
级中学。1960年2月,县文教局选送27名小学骨干教师到温州师范学院进修半年以解初中教师紧缺之
急。1960年9月,在温进修教师返泰,雅阳、彭溪、司前初中班复办,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各1个班计
166人。
1961年,县人委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工作方针,着重进行调整,缩短文教战线,
支援农业。是年,根据中共省委指示,动员小学14足岁、初中16足岁以上的学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
雅阳、彭溪、司前初中班再次并入泰顺县第二初级中学和莒江初级中学。全县有完全中学1所(泰一
中),初级中学5所(县第二初级中学、三魁初级中学、仕阳初级中学、莒江初级中学、筱村初级
中学)。1962年3月,筱村初级中学并入莒江初级中学,仕阳初级中学并入三魁初级中学。全县保留
1所完全中学,3所初级中学。1965年,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泰顺三魁初级中学改为半农
(工)半读学校。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县大多数中学“停课闹革命”,部分师生外出串联,学校领导受
批斗,学校瘫痪,形成两派群众组织,校舍设备遭到破坏。1966—1969年,高中停止招生。1966年、
1967年初中停止招生。1968年虽“复课闹革命”,但“工宣队”“贫宣队”进驻学校,农村中学由贫
下中农管理,开展“斗、批、改”运动。1969年,动员城镇户口的中学“三届生”(1966年、1967年
和1968年初中、高中毕业的学生)支边支农(到农村插队落户当农民,支援边疆建设)。中学(包括
初中、高中)学制宿短为二年,实行所谓“开门办学”,中学校名大多都改名为“五七”学校,取消
升学考试和留级制度,实行推荐的办法招生。连年动员高中、初中毕业生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接受
贫下中农再教育”。实行农村中小学下放到公社、大队办理。这一系列所谓“教育革命”措施,造成
中学教育灾难性的严重后果。
1970年,响应毛泽东主席“把学校办到贫下中农家门口”的号召和“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
的指示,全县掀起“社社办中学”的热潮,各公社中心小学附设初中班,在校学生数急剧增加。由于
师资匮乏,便采取层层拔高的方法,提拔部分小学教师任教初中,初中教师任教高中,吸收社会知识
青年以代课或民办编制补充入教师队伍,造成小学师资水平下降。各区中学和泰一中仍实行推荐办法
招生。改秋季招生为春季始业。春,司前“五七”学校开办初中班,招收初一新生30人;南溪小学开
办附设初中班,招收初一新生25人。
1972年春,6所初级中学开办高中班,全县招收高中一年级新生计14个班,700人。
1976年10月,各中学深入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破坏中学教育的罪行,肃清流毒。从学校撤出
“工宣队”“贫宣队”,恢复“文化大革命”前学校管理体制,逐步恢复正常教学秩序。
1977年,全县完全中学6所,招收初中、高中新生计4765人,在校生8583人,其中高中20个班,
在校学生1110人,初中在校学生4953人,小学附设初中班56个班,在校学生25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