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2 - 泰顺县教育志
P. 182
·120· 泰顺县教育志
的91.1%。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就读高中的学生,县教委继续实行奖学金政策。泰一中面向全县招
收高中新生1个重点班50人,并动员31名已考上初中专的初中毕业生就读泰一中,保证生源质量。
1994年,多数居住偏远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弃学打工,有的家长重男轻女,导致部分女生中途辍
学,外出求职,全县初中流生率达17.54%,居高不下。初中流生是约束着泰顺县普及义务教育的瓶
颈,县人民政府及时下发《泰顺县制止流生控制留级的若干规定》,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必须加
强教育执法和教育督导力度,制止中小学生流生。9月,县教委请示省教委批准后,向全县招取高师
预科班40人附设泰一中就读。
1995年,县教育基金会成立,全县掀起大社会办大教育的热朝。是年,全县小学毕业生7126人,初
中一年级招生5986人,升学率为84%,初中巩固率为90%。垟溪、龟湖、月湖、峰文、筱村、黄桥等6
个乡镇开始实施初中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45.7%。
1996年,全县12~14周岁学龄人口入学率90%,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初中在校生年巩固率
92%,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16周岁读满初中完成率为51%,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全县初中一年
级新生增加到70个班,全面实施普及八年义务教育。县人民政府改革高中招生制度,初中毕业报考初
中专(含中师)、高中的前150名先录取到泰一中就读,对品学兼优的家庭贫困学生实行奖学金和救
助金制度。全县招收高中新生576人,超额完成招生计划。
1997年5月,县教委制订《泰顺县1997年高中招生工作实施意见》,面向全县择优录取140名应届
初中毕业生进入泰一中就读,并规定给万排、九峰等9个贫困乡各安排一名泰一中定向生,对市级优
秀学生干部、少数民族子女、“希望工程”救助对象给予适当照顾,对品学兼优而家庭贫困的学生继
续实行奖学金和救助金制度。是年,全县招收高中新生681人,超额完成招生计划。9月,附设于泰一
中的高师预科班40人,完成了学习任务,除部分升学继续深造外,其余作为中师毕业生由县教委安排
到小学任教。
1997年,全县初级中学义务教育全面达标。12至14周岁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5.71%,比上年提高
5.71个百分点,巩固率为97.09%,比上年提高5.09个百分点。通过大规模举办初中文化补习班,16周
岁少年的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82.17%,比上年提高31.17%。10月14—17日,泰顺县“五三”
学制的八年义务教育通过省评估组验收。
1998年,全县初中在校生14815人,12~14周岁学龄人口17725人,已入学14637人,入学率为
90.59%。16周岁学龄人口的初中完成率为81.96%,初中流生率2.87%。县教委要求各校在普及八年义
务教育验收后,进一步抓住机遇,切实做好普及实验教学(下称“普实”)工作。5月,县教委成立
“普实”领导小组,各中学建立相应组织。县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普及实验教学工作的通
知》,明确“普实”工作的重要性,并对筹措“普实”经费作出具体的规定和安排。是年秋,县育才
高级中学正式挂牌办学,首届招收高中一年级新生4个班231人。首次向全国招聘5名中学高级教师,3
名中学一级教师。是年,珊溪水库主体工程竣工并开始蓄水,泰五中(莒江)停办。
1999年秋,县内“五三”制八年义务教育逐步过渡到“六三”制九年义务教育。全县完全中学3
所(泰一中、泰二中、泰三中)、高级中学1所(育才高中),独立初中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
小学附设初中班4所。初中在校学生12682人,16周岁学生学龄人口的初中完成率为86.21%,初中流生
率2.93%。普通高中在校学生2376人。
2000年,县内农民外出打工成潮,中小学流生大幅度反弹。县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制止中小学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