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1 - 泰顺县教育志
P. 181
泰顺县教育志 ·119·
1978年,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调整中学的网点布局,适当撤并部分小学附设
初中班,适当扩大独立初中的规模,压缩高中招生数。全县完全中学6所,招生数由上年的4765人减
到3929人,各区保留1所中学。是年,泰顺县第二初级中学易名为泰顺县第二中学(简称泰二中),
三魁半工半读中学易名为泰顺县第三中学(简称泰三中),仕阳初级中学易名为泰顺县第四中学(简
称泰四中),莒江初级中学易名泰顺第五中学(简称泰五中),筱村初级中学易名泰顺第六中学(简
称泰六中)。1981年,省教育厅确定泰一中为浙江省第二批重点中学,县人民政府按省教育厅“注重
办好重点中学,以重点带动一般学校,促进中学教育质量的提高”的精神,撤销第四、第五中学高中
部。1982年,全县初中和泰一中高中学制恢复为三年。
1984年春,县城关中学创办,9月正式开学上课。首届招收初中新生4个班201人,教职工29人。
1984年,泰二中、泰三中高中一年级招收新生,学制恢复为三年,高二年级开始分文、理科教
学。
1985年,全县中学开始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部分普通中学增办职业
班。泰四中率先在早阳设立分部,招收农业职业技术专业2个班80人,学制二年。仕阳区公所将原区
办早阳农场82亩(54666.94平方米)土地移交职业技术班作实习园地。10月,泰三中根据当地劳务输
出的优势,开设高中建筑专业班,学制一年。泰一中开设文秘、电工、食用菌培育、花木种植等劳技
课。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全县中小学教育实施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
理的体制,原县属中学分为县办县属和县属区管两类,加强了农村基础教育领导。
1987年,县教委制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规划》,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承认差别,因地制
宜,分期分批的原则,把全县实现普及八年制义务教育的时间定为2000年。1989年先在罗阳镇实施八
年义务教育,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在95%以上,基本达到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标准。
1990年,全县普通中学10所(其中完全中学3所),在校学生10647人(其中初中学生9481人,高
中学生1166人),教职员工686人(其中专任教师533人)。14所乡中心小学附设初中48个班,在校学
生2255人,专任教师98人。
1991年,县教委坚持“降低重心,巩固初等教育成果,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初中教育,为
全面实施八年义务教育创造条件”的指导思想,制订《泰顺县实施八年义务教育规划》;继续深化和
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内外关系,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初步形成。全
县初中共173个班,在校学生8703人,年巩固率为91.61%,4个乡(镇)普及了八年义务教育。泰一
中的办学重心逐渐从初中向高中倾斜,初中从每年级段6个班级减少到2个班级,高中从每年级段4个
班级增加到8个班级。1993年,全县独立初中7所,小学附设初中班15所,初中计181个班,在校学生
8291人。是年,彭溪初级中学易名为泰顺县第八中学(简称“泰八中”);雅阳初级中学易名为泰顺
县第七中学(简称“泰七中”);司前初级中学改为县民族中学。
为有利于分级管理,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县教委制订了《1994—2000年泰顺县教育事业发展规
划》(下称《规划》),在巩固初等义务教育成果的基础上,从1994年开始全县实行八年义务教育。
全县在原有10所中学的基础上,增设西旸、新浦、九峰3所独立初中,保留5所小学附设初中班。龟
湖、东溪、下洪、百丈、大安5所原小学附设初中改为八年一贯制学校。全县初中二年级取消改制,
原初二学生如数升上初三。初三年级由48个班增加到54个班,初三学生由2376人增加到3148人。为保
证班级学额,初三设班相应集中到完全中学或独立初中。是年,全县高中招生424人,完成招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