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6 - 泰顺县教育志
P. 366
·304· 泰顺县教育志
南宋景定三年(1262),高中武科状元。左丞相叶梦鼎赏识蔡起辛之武功文略,推荐他为都督府计议
(军府参谋)。因招安张瑄有功,擢升为翰林院侍讲,后补知韶州军。宋亡后,当年与蔡起辛同朝为
官的好友大多归顺元朝。元朝至元癸未年(1283),叶梦鼎再次推荐他入元理政。他耻为元官,予以
拒绝,不久即隐名改姓,周游于苏南浙北一带,历时17余年。元朝大德五年(1301),客死苏州,终
年73岁。
董 鹏
董鹏(1498—1572年),字汝冲,号图南,明代五十九都罗洋(今罗阳)人,选贡。初授河源学
训,不久迁江西益王府教授,与崇仁王谈论政事,甚为相契,进与研讨《易经》,亦多有心得。训导
学生以身作则,受其言传身教,诸王孙均能做到俭己爱民。后调建德王府,上善其贤,敕命总理十七
王府事。其间,胆识过人,嫉恶如仇,遇事敢言,不避触讳,处事公正,深受王室及诸幕僚的尊重与
敬畏。历官三十年,一心以社稷国运为重,甘冒杀身之祸与权贵斗争,贤劳茂异,因此朝廷赠“佐理
咸宜”之匾,以资表扬。
林一道
林一道(1516—1577年),字宏卿,号龙川,明代四十都是洋(今仕阳)人,敕授文林郎。自幼
嗜学好问,博通经史,邃学卓才。为人光明磊落,仗义疏财。平生以兴学育人为务,教育生徒务以正
心修身为本,并重文史诸课,规制严谨,因材施教。对品学兼优、勤奋进取者,则予奖励表扬,使之
竿头日进;对贫乏不能自用,婚葬无力操办者,则捐俸给予救济,使之专心致学。每至一地,必先洞
悉民情,以作施政之本。在上杭任教谕四年,教绩卓著,人文蔚起,声誉籍籍。所到之处,政绩斐
然,连膺七奖。海内士子,望之如泰山北斗,惟恐不得谒见。之后调任亳州学正。离杭时诸弟子惘然
若失,依依不舍,380人为之立“去思碑”于黉宫前,碑文有“德行可法则思,功绩可纪则思,思爱
不忍忘,则勒之石”之句。后擢为全椒知县。全椒军民素豪黠,且多权贵,夙称难治。一道公正廉
明,依法办事,抑强扶弱,除暴旌良,大政必亲自掌握,不委小吏,凡事皆细加过问,惟恐坑民欺
上。夙兴夜寐,勤政爱民,终致风气大转,政通民和。因清勤过甚,积劳成疾。于万历五年(1577)
殁于全椒任所,士民皆恸。引柩归梓时,沿途官绅士民具奠致祭,泪湿衣襟,攀号不返。著有《龙川
集》手稿。
陶 灌
陶灌(生卒年不详),字君敬,明代五十八都葛阳(今葛洋)人,由增广生例贡国子监。以亲
老不仕,居家孝友,家境富裕而乐于施予。嘉靖三十九年(1560),境内东部地区大荒,前来借粮
的人很多,他一律“来者即予”,“邑东诸乡赖之全活”。明隆庆四年(1570),创办于宋端拱二年
(989)的惜阴书塾(由陶乔四世孙在泰顺葛垟桂峰山麓创建)“蠹朽倾颓”,陶灌捐资重修,并扩
建了天井、门楼、围墙。为鼓励族人入学,还捐田三十亩作为办学基金及塾师薪金开支。嘉靖年间,
县学宫迁建,他又捐资独建大成门,知县称其为“罗阳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