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7 - 泰顺县教育志
P. 367
泰顺县教育志 ·305·
曾 镛
曾镛(1748—1821年),字在东,一字鲸堂,晚号复斋,人称复斋先生,清代城外东隅人(今罗
阳三垟)村,后迁居县城内士林坊。自幼好学,通六经、精性理,为文高古。先后在温州中山书院、
杭州敷文书院读书九年。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贡,进入国子监读书,充四库全书馆誊录;五十
年,选授浙江孝丰县学教谕;五十五年其父亡故,丁忧回家;两年后出任云和县学教谕。之后受邀请
到福建,先后在福州、将乐等地讲学授徒。嘉庆七年(1802),任金华府汤溪县学教谕;九年,浙江
西部大洪水造成饥荒,浙江巡抚阮元委任曾镛等人到湖南、湖北采运大米救济灾民,事毕因廉干被推
荐担任知县,候选期间回籍主讲罗阳书院;十九年正式出任湖南省东安县知县;出山之日,带学生董
斿赴任。在东安七年,廉政爱民,遇民以恩,重视礼教,捐俸兴学;公务之余,“招秀士讲学,远近
来受业者甚众”;二十六年,湖南巡抚左辅以“仕学俱优、民安于治”将曾镛推荐给上司。吏部尚
书、军机大臣卢荫溥将人引见给道光皇帝,拟升任知州职务,但是时年已晚,不久即卒于东安官署。
死后家无余财,其门生及士绅集资为其收敛。著有《复斋诗集》(4卷)、《复斋文集》(21卷)、
《复斋制义》。同治八年(1869)入祀泰顺先贤祠和湖南名宦祠
潘 鼎
潘鼎(1775—1835年),原名鹏,字程九,又字彝长、调生,清代罗阳人,举副贡,授直隶州
判,曾充重庆知府林敏斋幕友,掌教川东书院,成绩卓著,归里后掌罗阳书院。51岁入京都,得到尚
书穆崔舫器重,一时名驰京师。鼎为人倜傥好客,亲族中有急难,多请其排解。一生博览群书,乐于
造就后进,受业生徒,多沐其益。笔札书法,初习颜体,后自成一家,名噪一时。鼎工书法,善画墨
兰。水墨写意,皆有天趣,而所作兰、竹,更为人所钟爱。里邻交游,唯董斿、曾璜为最,尝镌“松
亭”、“竹坡”、“梅溪”三石,自取“竹坡”,以“松亭”、“梅溪”分赠董、曾,象征“岁寒三
友”。晚年体虚多病,与罗阳南外村里人董斿及青田名士端木国瑚3人建石林精舍,用以授徒讲学及
著书立说。一生诗画作品甚丰,惜多散佚。著有《小丽农山馆诗抄》《晤兰室尺牍》。
董 斿
董斿(1775—1842年),字仲常,号霞樵,自署太霞山人,清代罗阳人,清廪生。幼慧,书史过
目成诵。屡试不第,历游浙、苏、鲁、湘、鄂、陕、滇、蜀等省30余年,所到之处,均与名流逸士会
聚,唱酬咏和。其人诚实端方,诗风冲雅温厚,卓然中唐名家,交往者无不惊其才华。清嘉庆三年
(1798),李銮宣任温处道,提倡风雅,斿以能诗受知。十九年,曾镛出任湖南东安知县时,他被邀
一同前往,担任幕僚和家庭教师,教曾璜的弟弟读书。二十一年,李升任四川布政使,聘往审定诗
文。抵蜀四十日,李不幸病逝,无嗣,亲朋雀散。斿为其治理后事,恤眷属,立嗣子,刊诗文,义名
震西蜀。四川总督蒋攸铦重其品学,议留斿掌教锦江书院,以资格不合而未成;后特为修书浙江巡
抚,盛称其学行为浙中人物第一流,于是得任处州莲城书院山长,历时10年。回故居后,任罗阳书院
山长。著有《湘南诗草》《太霞山馆文集》;所辑《罗阳诗始》4卷,收集乡贤54人之诗作623首,盛
称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