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0 - 泰顺县教育志
P. 390

·328·                                    泰顺县教育志


                  抗战时期迁入泰顺的大中院校


                  英士大学
                  民国27年(1938)暑期,省国民政府开始筹备省立战时大学,办事处设在丽水三岩寺。民国28年

             (1939)5月,为纪念先烈陈英士,大学校名改为省英士大学。省立英士大学实行校务委员会制,分
             别由阮毅成等九人为校务委员会委员,指定许绍棣为主任委员。学校设工、农、医三个学院,赵曾珏
             兼任工学院院长,莫定森兼任农学院院长,王佶兼任医学院院长。
                  民国28年(1939)10月26日,全校各院系学生集中省立处州中学举行始业教育。之后因学生增

             多,三个学院分散各处办学。民国31年(1942)5月战役爆发后,农学院迁至云和县小顺村,工学院
             及医学院部分年级由教务长陈荩民率领,向云和县进发,后又转入景宁县,最后继续翻山南下泰顺,
             暂驻司前、里光。当时英士大学司前分部驻有医学院医学系、医药系二、三年级及医药系四年级,农
             学院农艺系、农经系、牧医系三个系的二年级及农艺系、牧医系三、四年级,学生数103人。教师25

             人。
                  民国32年(1943)6月,东南联大法学院并入国立英士大学,任命杜佐周为校长,英士大学工学
             院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国立北洋工学院由里光迁至百丈口东岸村。
                  民国33年(1944)8月,日军发动丽温战役。在此背景下,英士大学决定将学校全部搬迁至泰

             顺。8月底,在小顺设办事处后,校长杜佐周便率领小顺及云和办事处师生(行政、财政、会计三个
             专修科跟随所属省政府厅处另地转移),沿云景古道,经景泰大路,9月中旬到达司前、里光,与先
             期抵达该地的农、医二院会合,并将法学院、艺术专修科、合作专修科和农、医二院一年级设在里光
             村,农、医二院二年级以上仍设在司前村。10月2日即告复课。1944年第一学期,司前、里光二村的

             国立英士大学教员数90人,职员数66人,合计156人;学生方面,法学院256人,农学院127人,医学
             院189人,艺术专修科21人,合作专修科23人,总计616人,其中男生563人,女生53人。如加上教职
             员工家属,国立英士大学总人数超过800人。另外,在云和和瑞安龙川(属文成)等地代办的行政、
             财政、会计三专科师生人数也接近200人,而已独立并迁至百丈口的国立北洋工学院师生总数为406

             人。该时期国立英士大学,杜佐周为校长,孙怀仁为教务长兼法学院院长,葛绥成为训导长,王子瑜
             为总务长,罗君惕为校长室秘书,陆瓞绵为会计室主任,姚善涛为医学院院长,陈士文为艺术专修科
             主任,张包增元为合作专修科代理主任,徐陟(徐季丹)为农学院院长。
                  国立英士大学司前本部民国33年(1944)学年度第一学期各院科系组(农学院、工学院二年级以

             上各系)授课教员共计49人,占总教员的54.4%;学生总计226人,其中农学院92人,医学院134人,
             占总学生人数36.5%。里光分部民国33年学年度第一学期授课教员共计41人,占总教员的45.6%;各院
             科系人数:法学院256人、农学院一年级35人、医学院58人、艺术专修科21人、合作专修科23人,共
             计393人,占总学生人数36.5%。

                  民国34年(1945)7月,国立北洋工学院并入国立英士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医学院奉命从泰
             顺司前迁往临海,为浙江医专附设特科班,艺术专修科停办。同年11月,国立英士大学迁至温州。次
             年暑期再迁金华。1949年8月解散,主要科系并入浙江大学,部分学生入籍复旦大学。
                  在泰顺办学三年,学校发展成为一所拥有4所学院、5所专修科,学生数近十倍于初建之规模,其

             实力可望背浙江大学。英士大学的成功是抗战期间国统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实例,有其现实的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