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1 - 泰顺县教育志
P. 391
泰顺县教育志 ·329·
指导意义,她的办学实践,不仅丰富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也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极
有价值的经验。
英士大学创办后,先后有不少学有专长、造诣精深的学者、教授,千里迢迢来到浙南后方,加
入英士大学团队,从而使中国一批学术名流、精英得以度过难关,得以保全。先后在英士大学任教的
教授中有不少博学鸿儒、知名专家,如潘天寿、谢海燕、阮毅成、王佶、莫定森、彭起、殷良弼、郑
体华、陈椽、黄农、倪贻德、罗君惕、孙多慈、毕季龙、何正礼、徐桂芳、叶常丰、姜亮夫、闻诗、
戴家祥、孙怀仁、葛绥成、许德瑷、皮高品、卓如、漆竹生、查猛济、吴兆莘、俞启人、叶作舟、董
太和、何正森、许植方、王季午、范济洲、陈盛清、曹元宇、项廷宣、李笠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他们大多成为华东各大学学科带头人。英士大学前后办学10年,历史虽然短暂,却为民国36所国
立大学之一,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据1987年英士大学金华校友会统计,在已联系的近700名
校友中,具有正、副教授、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等职称的就有200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
英士大学毕业生绝大部分投身革命,成长为军政干部和各条战线的业务骨干,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不
可磨灭的功勋。
国立北洋工学院
民国32年(1943)6月,东南联大法学院并入国立英士大学,英士大学工学院独立为国立北洋工
学院。民国33年(1944)8月,代理院长陈荩民于7月率领工学院移院址于百丈口东岸村,开始长达2
年的国立北洋工学院办学时期。为区别于西安之北洋工学院,历史学家将在百丈口东岸村办学的国立
北洋工学院称为“泰顺北洋工学院”。
刚迁至百丈口时,国立北洋工学院学生272人,教师40名;至1944年第二学期,教职员增至82
人,学生增至324余人。82名教员中,土木工程系43人,机电工程系32人,应用化学系7人;324名学
生中,土木工程系134人,机电工程系120人(女生1人),应用化学系70人(女生16人)。
民国34年(1945)7月,国立北洋工学院奉令归并国立英士大学,独立办学只有短短的两年时
间。民国35年(1946),原北洋大学在天津复校,在上海设立联络站,负责照顾泰顺北洋工学院学生
去天津。部分国立北洋工学院学生北上天津,与西安的北洋工学院等参加北洋工学院复校。
温州师范学校
民国30年(1941)4月19日,日寇从飞云江登陆(史称“4·19”事变),浙江省立温州师范学校
(以下简称“温师”),被迫从平阳郑楼搬迁到泰顺县莒江。
据统计,温师在平阳郑楼自民国22年(1933)9月创办至民国30年(1941)9月,八年中普师部共
招生286人,其中泰顺籍学生6人,占普师部招生总数的2.1%;简师部共招生457人,其中泰顺籍学生
22人,占简师部招生总数的4.8%。温师搬迁到泰顺,给泰顺的教育事业带来生机。民国30年秋至民
国34年秋,温师普师部共招生287人,其中泰顺籍学生22人,占普师部招生总数的7.7%;简师部共招
生354人,其中泰顺籍学生106人,占简师部招生总数的30%。温师在泰顺期间招收的泰顺籍学生合计
128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各行各业工作还有86人。他们绝大部分是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
有的成为大学教授、作家、省级文艺刊物编辑、中学教师、美术家、重要岗位的领导,更多的是坚持
在小学为泰顺普及初等教育做贡献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