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4 - 泰顺县文化志
P. 204
第三编 音乐 舞蹈 ·141·
弹唱班为丝竹乐器演奏为
主,在木偶戏中多为用舞蹈、送
茶、打扫庭院、扑蝶戏耍等场
面,多为文场曲目。以唢呐为主
奏的吹打乐曲,多用于文官升
堂、武将升帐、列营布阵、出师
远征、班师还朝、迎宾送友、更
衣、书写、代言及武打等。有些
乐曲,既可以唢呐吹奏,也可以
笛与丝弦合奏,如《龙虎年》
《柳青娘》《太平歌》《反柳青
图3-2 县民乐队在演练(摄于1996年)
娘》等。锣鼓经属打击乐,也叫
“武场”或“武堂。县内木偶戏中锣鼓可分为三类:闹台锣鼓、表演(唱、做、念、打)锣
鼓和专用锣鼓。闹台锣鼓,含锣鼓吹打乐和清锣鼓联奏两种。锣鼓吹打乐,属集曲(戏套)
式大型乐曲、乐曲与锣鼓紧密结合,相互生辉。这种成套大曲和专用于“闹台”的锣鼓联
套。在提线木偶戏中有“十大头通”之称,即《文打头通》《什锦头通》《西皮头通》。表
演锣鼓,用于唱、做、念、打,由许多大小长短不一、各种节奏形态、不同功能的锣鼓点子
组成。可连接也可单独使用。县内木偶戏后台一般为4至6人,最多的可达10多人。一场头通
像一场交响乐,非常热闹,有似千军万马之力、排山倒海之势。泰顺木偶戏融合了南戏音乐
主要精华,成为泰顺县民间音乐的主体。
吹打弹唱类音乐至今尚在泰顺县内流传。
第四节 音乐创作与表演
民国时期,少数学校配备音乐教师,但只能满足学唱少许歌曲而已,还不能完全满足
群众性音乐活动开展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音乐艺术,音乐迅
速进入千家万户,同时建立群众文艺组织县文化馆,音乐创作和表演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
世纪60年代,在普及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上,配合各种运动,创作出一批具备一定思想内容
和艺术水平的音乐作品。1978年后,港台流行歌曲风行内地,县内音乐创作氛围日趋浓厚。
以郑继衡、胡正文等为代表的音乐创作人员,吸收民间音乐的精华,创作出许多优秀的音
乐作品。80年代中期,泰顺县音乐期刊《氡泉之声》创刊,县内音乐爱好者掀起乐音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