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3 - 泰顺县文化志
P. 203

·140·                                   泰顺县文化志







                                            第三节 吹打弹唱类音乐






                    吹打班和弹唱班是县内两大传统吹打弹唱的派别。吹打班的乐器以唢呐演奏为主,配
               以锣鼓等。其专门曲牌《坐堂吹》,有《五锤锣》《倒春来》《幼芙蓉》《梅花引》《上

               天台》《一枝花》《大开门》《水底鱼》《望寿台》《万年欢》等100多首,主要流行于雅
               阳、仕阳、泗溪和司前、筱村、罗阳的部分地区。弹唱班音乐,由拉弦乐器(二胡)、打击

               乐器(锣、鼓)、吹奏乐器(箫、笛)等组成,以唱戏曲腔为主,其丝弦(竹)曲牌有《七
               步登楼》《七夜金》《双拜堂》《金鲤鱼》《大八板》《小八板》《柳条金》《小开门》

               《佛上殿》等40余种,主要流行于百丈、莒江、司前和筱村、罗阳的部分地区。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前,民间音乐演奏成员主要来自挑木偶担的木偶艺人,故有“两班一担”之称。

                    自古以来,境内民间非常流行的吹打弹唱多用于娶亲、祝寿、过节、丧事等场合。主
               人在屋檐下铺设平台,摆方桌一张,围以条凳,供乐队上坐奏乐,谓之“坐堂吹”。如逢酒

               宴,则在桌上置酒菜,乐手随时停筷吹奏,并留出一位供主人敬酒,故参加这类红白喜事的
               乐队至多不超过7人。乐器用唢呐加锣鼓、板鼓(白鼓)、战鼓、小锣、大锣、钹等。《五

               更》常作为早晨开始曲,《闹剪》则常为晚间演奏的闹场音乐,均称为“头通”。
                    头通分文场和武场两种,除用于日常红白喜事外,多在提线木偶戏正式演出前使用。由

               管弦乐为编组和演奏的乐曲,习惯称之文场,以区别由锣鼓为主组成的武场。文场器乐曲,
               是整场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泰顺县木偶戏文场大都来自昆曲,如《太平歌》《状元科》《泣

               颜回》《洛阳令》《柳摇全》
               《驻马听》《风入松》《三腔》

               《尾声》等;也有来自民间,
               如《将军令》《老八板》《八板

               头》《九连环》《一四七》等;
               有的则属于本剧种的各种声腔,

               如属于正过场的“正乱弹”,属
               于反过场的“反乱弹”等;也有

               的是国内许多剧种共有的,如
               《八板头》《朝天子》等;更有

               因丝竹定调(或笛色调名)而得
               名,如《六字调》等。                              图3-1 县铜管乐队在演练(摄于1996年)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