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0 - 泰顺县文化志
P. 200
第三编 音乐 舞蹈 ·137·
第一章 音乐
第一节 民间歌曲
一、号子
县内的劳动号子一般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领唱、和唱不断交替;号子节奏与劳动节奏
紧密结合,律动感强;领唱者的唱词多为即兴唱词,和唱者的唱词多为力量型的衬词。《开
岩歌》《拉岩歌》《耘田歌(诗)》是现代化机械设备运用之前县内流行较广的号子,其中
《开岩歌》最具代表。在没有现代化机器设备的时代,人们为了把大岩石打开,需要人工
在岩石上凿一个洞(炮眼),以便装进炸药,炸开岩石。凿洞时,通常由一人蹲在地上,手
护铁钎,另两人各手持铁锤,对准铁钎轮流击打,附和着号子。护铁钎的人听着号子与铁锤
声,有节奏地转动铁钎。泰顺境内的号子创作时间不详,因为劳动场景和方式的改变,不再
在当代年轻一辈流传。
二、山歌
泰顺山歌特点:节拍、节奏较自由,旋律进行起伏较大,上下句结构的较多,歌词往
往只有一两段,并多用上下对应的句子。因自然环境、语言的差异,汉族和畲族唱山歌的方
式与场合不同。汉族人多在田间、山上或放牧时演唱,畲族人则于劳动之余,利用雨天或夜
间在屋内演唱,村里男女老少自发参加,常到深夜不散。农闲季节,有时搭台举办大型赛歌
会,常邀请外地客人、歌手参加。县内广泛流行的山歌众多,如《对山歌》《茶诗》《采
花》《蛇苞》《神妹歌》(畲族)、《采茶歌》(畲族)、《山歌对唱》(畲族)、《长年
歌》《行军歌》《小方卿》《封金山》(畲族)、《金鸡歌》(畲族)、《造屋》(畲族)
等。泰顺山歌大多创作于清代及民国时期,至今在泰顺县内流传,但流传面逐年缩小。
三、小调
泰顺县民歌小调的主要特点:多属分节歌形式,一曲多段词,常采用四季、五更、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