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1 - 泰顺县文化志
P. 201

·138·                                   泰顺县文化志


               时等时序体,多侧面较细致的陈述内容。为适应多段词的需要,其曲调则简练地表达柔美、

               哀怨或欢快的情绪,婉转曲折,旋律线丰富多变。其节奏规整,丰富多变,以独唱为多,也
               有对唱和一领众和的。城镇小调多由丝弦乐器伴奏,引子和过门的运用,以及伴奏中乐器的

               加花装饰、托腔垫腔等,使小调音乐更为优美动人。小调的歌词格式多样:除七字句外,也
               有长短句式,二句和四句最常见,也有非对偶的三句、五句。因为具有丰富多变的衬词,因

               此小调的曲式结构较号子、山歌更富于变化。县内此类小调众多,如《采花》《叹魂》《呼
               蜻蜓》《清明谣》《哭腔》《想郎》《送郎》《五更闹》《东方亮》《手扶栏杆》等。泰顺

               小调大多创作于清代及民国时期,至今在泰顺县内流传,但流传面逐年缩小。



                    四、童谣



                    童谣又称儿歌。泰顺县位于浙闽之间,方言庞杂,习俗不尽相同。不同民族、不同方
               言及不同的自然环境,形成多种多样的民间文化习俗,多种多样的童谣由此酝酿而生。境内

               童谣分布在全县19个乡镇,流行较广的童谣有《指纹歌》《旁山介西叫》《磨豆腐》《萤火
               姨》《唤蚁歌》《外甥王》《泰顺三件宝》《囡儿婿》《牧牛有好嬉》《乘凉嬉》《正月摇

               摇》《日头出出》《抬新娘》《黑黑》《三懒谣》《田鸬鹚》《茶蛋歌》《过年谣》等。泰
               顺童谣大多创作于清代及民国时期,至今在泰顺县内流传,但流传面逐年缩小。






                                               第二节 表演类音乐





                    一、提线木偶戏音乐



                    早期泰顺县提线木偶戏用昆曲(永嘉昆曲)、高腔、乱弹、和调4个剧种演唱,当代高

               腔已自然消失,昆曲在“八仙戏”中还时有用到,因此当代提线木偶戏唱腔只剩下“乱弹”
               与“和调”(即京剧前身徽戏)两种。早年泰顺县木偶戏所唱昆曲的主要特点:在咬字发音

               方面依照中州韵,而语言的四声清浊上又带有本地方言的固有声调,即用本地方言的语言调
               值来表述中州或吴语的“咬字”,形成风格独特的戏剧语言。由于昆剧难学难唱,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只有个别木偶老艺人会唱。泰顺县木偶艺人以唱乱弹腔为主,主要活跃在百
               丈、筱村、罗阳、三魁、下洪等地。乱弹腔是温州地方戏瓯剧的主调,以音乐上的“套”为

               其结构,其特征是由同调互补的两三支主干唱调、率众辅助唱调和腔句组连成“套”。乱弹
               腔无男女宫调之别,分正乱弹与反(调)乱弹两类,各有起板、原板、叠板、导(倒)板、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