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8 - 泰顺县文化志
P. 258

第五编 戏剧 曲艺                                          ·195·


                 内业余剧团中影响较大的一支。主要剧目有《情义恩仇》《双金花》《日月雌雄杯》《二度

                 梅》《狸猫换太子》等。20世纪80年代初期,许多俱乐部改办业余越剧团,从邀请嵊县老艺
                 人到泰顺,一边带徒,一边演出,后因亏损而散班。

                      1983年12月,县人民政府出台《泰顺县业余剧团、木偶戏班管理办法》,对泰顺县业余
                 剧团的性质、方针、任务,组织领导,剧目管理,活动范围,演出手续,经济管理等做出规

                 定。之后,又出台《农村(集镇)业余剧团管理细则》,对农村业余剧团的管理更为具体。
                 县文化部门根据上述文件精神,对全县业余剧团进行监督管理。1985年2月,根据文化体制

                 改革方案,原来由乡文化站管理的业余剧团划归区文化中心站管理。根据有关业余剧团管理
                 条例,对9家业余剧团颁发营业证书和临时执照。同年,由泰顺县业余作者创作、导演、作

                 曲的独幕现代越剧《一
                 女双婿》参加市首届

                 戏剧节演出,获得6项
                 奖。1989年农村业余剧

                 团发展到26家,从业人
                 员500多人,演出地点

                 主要在浙闽边界一带的
                 乡村。该时期民间剧团

                 在各地政府文化部门的
                 领导和管理下,群众自

                 愿组织,不列入国家编
                 制,经济自负盈亏,以
                                               图5-3 县越剧团剧照(摄于1986年)
                 文艺演出为职业的艺术
                 表演团体。

                      20世纪90年代初期,民间剧团继续发展,全县剧团一度增至近40家。(见表5-2)这
                 些剧团中有部分为临时拼凑,演职人员一般为20余人,演出地除泰顺县外,还到周边县市

                 演出,但生存时间并不长。1990年,全县民间剧团全年共演出1980场,观众5万余人次。其
                 中,莒江越剧团演出580场,收入72万元,在全市民间剧团考评中,获“优胜单位”称号。

                 1993年之后,民间剧团逐渐走下坡路。至1994年,全县民间剧团只剩下2支,这2支剧团一
                 直活跃至21世纪初年。2002年增至4支。2006年6月,莒江越剧团和县百花越剧团成立。2008

                 年,欣欣越剧团成立。2017年,全县活跃在舞台上的民间越剧团只剩下县百花越剧团(负责
                 人魏朝金)和县欣欣越剧团(负责人潘秀香)。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