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1 - 泰顺县文化志
P. 351

·288·                                   泰顺县文化志


               明扫墓,畲族称之为“祭坟”,即祭祀安葬在坟中的先人;传统的祭坟仪式要置办牲礼,牲

               礼与家祭牲礼相同,有三茶五酒、荤素供品、香烛;到了坟山,在清扫坟墓、往坟山挂纸的
               同时,摆上牲礼,点燃烛香,虔诚祭拜。农历正月十五元宵或七月十五中元节,置办牲礼,

               到各自的祠堂祭祖。正月十五的祭祀较为隆重,祠堂供奉有盘、蓝、雷、钟四姓畲族始祖及
               本支历代祖先牌位,所属各支(房)后裔都来参加。祭祀时鼓乐吹奏,同时伴唱畲族哀歌

               以表达哀思。先祭请福德正神(土地公),再祭请历代祖先。族长诵读祭文。祭祀仪式结束
               后,全体参与者在祠堂聚餐,称吃祠堂酒。






                                             第四节 手工艺与医药





                    一、彩带编织技艺



                    畲族彩带除用作束衣带、扎腰带、背包带、裤带、拦腰带、刀鞘带外,还是男女双方

               的定情信物。畲族女子从小开始学习编织彩带,而彩带的粗细精致程度,是衡量一个女子是
               否心灵手巧、技艺高超的标准。境内畲族彩带用各种颜色的丝线手工编织而成,主要分为花

               带编织和字带编织,另有初学者所织没有纹饰的带子,称之为“直条柳”。“花带”一般是
               在彩带中间编织简洁的吉祥纹样,而“字带”则是在彩带上编织细密的文字,因字形变化复

               杂,故编织难度高。色彩搭配有蓝底红花的,也有绿底白花的,还有白底黑字的。彩带的常
               用规格主要有“七根花”和“十三根花”两种。所谓“七根花”,指的是不论带子的宽窄,

               编织花纹图案只依靠正中7根经线,其余的编成平面花边,颜色按编织者兴趣自取,图案要
               么是“田由甲申”字样,要么是双菱形纹与几何纹相结合纹样。所谓“十三根花”,指的是

               依靠正中13根经线,在带子上交叉织出“蝴蝶”“蜻蜓”“梅花”和“口”“井”“日”等
               图案。畲族彩带的编织工具很简单,是由3条长约20厘米、直径5厘米左右的圆竹竿组成的织

               带架,畲民称“织带竹”。牵好经线提好综,一头挂在门环、柱子、篱笆和树枝上,另一头
               拴在自己的腰身上,即可进行手工编织。2008年,“畲族彩带编织技艺”被市人民政府列入

               “第二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刺绣技艺



                    畲族百姓除在衣裙上绣花之外,还在帐帘、枕套、围腰、肚兜、领口袖口、裙边鞋面、
               童帽、围涎、烟袋等生活衣着用品上刺绣。刺绣的纹样有单独纹、连续纹、角隅纹,还有自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