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5 - 泰顺县文化志
P. 495
·432· 泰顺县文化志
向》《莫不是》《弯弯弓》《佛前灯》《风吹荷叶煞》《尾声》8段乐章组成。前有引子,
后有尾声,中间缀以6支永昆曲牌,将南戏(曲)、北杂剧(北曲)相间使用,再融入温州
的地方戏(乱弹、瓯剧)音乐南北合套,经民间艺人数百年反复整合完善,形成巧妙融和文
场、武场音乐于一体,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演奏曲,成为道教音乐和各剧种的开场音乐和浙
南民间吹打班的必学曲目,在浙南地区被后人誉为“诸乐之尊”。该项目于2010年被市人民
政府列入“第四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串灯舞 该项目于2010年被市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
录”。(详第三编第二章第一节)
泰顺茶诗 境内有欧语、吴语、闽南语中国三大语言体系,不同的语言与自然环境,形
成泰顺县多样的文化习俗,也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民歌,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茶诗”。“茶
诗”全曲由1、3、5三个音构成,也被称为“三音歌”,是一种流行较广的对答式民歌,常
带有即兴性创作随编随唱。在莒江、司前一带,人们称之为“茶诗”;大安、仕阳地域又称
为“对歌”或“山歌”,畲族则称之“三条编”。该项目于2014年被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七
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第四节 民间文学、曲艺和传统戏剧
药发木偶戏 该项目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详第五编第一章第二节)
钹子书 该项目于2008年被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
录”。(详第五编第二章第二节)
童谣 该项目于2009年被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详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畲族谚语 畲族谚语是畲民口头流传的一种现成话,又叫俗语、俗话,这些长期流传于
民间口头上的凝练、隽永的谚语,反映了畲族人民对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日常生活各方
面的经验总结和合理评价。畲族谚语具有浓郁古朴的民族特性,从内容上看,具有哲理性、
科学性、经验性和实用性的特征。该项目于2009年被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温州市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单档布袋戏(泰顺布袋戏) 属传统戏剧类别。据传,布袋木偶戏在南宋初年随平阳移
民传入泰顺县。泰顺布袋木偶戏,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戏曲表演形式。一座可由一个人挑着走
的小戏台,内坐一个艺人,操纵数十个小木偶,便能演出一台戏。基本特征是神秘、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