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0 - 泰顺县文化志
P. 490
第十编 非物质文化遗产 ·427·
传统铁器打造技艺 打铁是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前。打铁的主要
步骤有:将铁烧红、锤打形状,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成形,再到每成形一次入水一次,最后打
磨,开锋。在老铁匠手中,坚硬的铁块变方、圆、长、扁、尖均可。铁器成品有与传统生产
方式相配套的农具,如犁、耙、锄、镐、镰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锅铲、刨刀、
剪刀等,此外还有如门环、泡钉、门插等。该项目于2014年被市人民政府列入“第八批温州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传统榨油技艺 传统的手工榨油坊,由双灶台、水车、碾盘、榨槽木和石油锤组成。油
胚饼填装在“油槽”里,开榨时,掌锤的师傅,执着悬吊在空中大约15千克重的油锤,悠悠
地撞到油槽中“进桩”上,被挤榨的油胚饼便流出金黄的清油,油从油槽中间的小口流出。
传统榨油是一项纯手工活,讲究精细操作。榨油步骤大体为筛籽,车籽,炒籽,磨粉,蒸
粉,踩饼,上榨,插楔,撞榨到接油等。该项目于2014年被市人民政府列入“第八批温州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传统砖瓦烧制技艺 境内砖瓦烧制工艺,起始于明清时期或更早年代。明清到民国时
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地有许多乡镇是窑业工地,从业人员众多,历史悠久。根
据生产工艺的特点,砖分为烧结制品与非烧结制品两类。根据使用的原料不同,砖分为黏土
砖、页岩砖、煤矸石砖、粉煤灰砖、炉渣砖、灰砂砖等。该项目于2014年被市人民政府列入
“第八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畲族乌米饭烧制技艺 乌稔饭,又称乌米饭,一般都用粳米和南烛的叶茎制成。乌稔
饭制法:取南烛茎叶捣碎渍汁,用浸粳米,蒸熟成饭。把饭晒干,再浸其汁,复蒸复晒。如
此“九浸、九蒸、九曝”后,米粒紧小,黑若坚珠,可以袋装出远门,久贮不坏。据畲族民
间传说,做乌稔饭是为悼念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抗击官兵的英勇故事而来。每逢清明时节,
境内畲族民众都要做乌稔饭吃,其独特的烧制方式,日久相沿,就成为畲家风俗。该项目于
2014年被市人民政府列入“第八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竹纸制作技艺 泰顺县适合竹类生长,明清时期就开始手工造纸。竹纸制作流程繁杂,
用料讲究。以当年生嫩毛竹为原料,经过破竹、泡竹、制浆、舀纸、榨纸、晒纸等数十道大
小工序。最后把挤压干水分后的纸叠一张张剥开,晾干,即为成品。该项目于2014年被市人
民政府列入“第八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温州小吃(泰顺棉曲糍制作技艺) 棉曲糍,泰顺县人称之为棉糍,系用粳米、糯米
掺和小鼠曲草混制而成的一种年糕。棉曲糍与全大米制的年糕相比,在口感上更柔嫩,更滑
口,带有野草的清香味。该项目于2014年被市人民政府列入“第八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名录”。
竹雕 泰顺县竹雕继承明清时期风格,其雕刻手法大多浑厚质朴、构图饱满。而且刀工
深峻,线条钢劲有力,图案纹饰布满器身。竹雕制品表现技法丰富多样,浅刻与浅浮雕的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