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2 - 泰顺县文化志
P. 572
人物 ·509·
说》,是一部《诗经》诠释著作,共分6册,《四库全书》收有书目,后世认为此书民间已
佚。清同治十年(1871),霞浦尉林用霖在莒江寻得《渔樵野说》的原始孤本,如获至宝,
将其交给父林鹗。书中的内容引起林鹗的重视,于是父子二人着手进行勘校,父写《重校诗
说序》辑于前,子撰《夏逸民先生传》附于后。
张天树
张天树(生卒年不详),仙居人,邑廪生。博学能诗文,为桐城古文派代表人物方苞所
识,被邀延训子弟,间或代笔,名闻一时。
包世昌
包世昌(生卒年不详),字君燕,号芚夫,玉岩人,廪生。性耿介刚方自持,善于诗词
写作。明亡后,坚持穿明朝旧衣冠,终日危坐于小楼之上,足不履地十余年。邑侯王公以匾
相赠。包氏后人仰慕先祖的民族气节,在玉岩包氏宗祠正堂增挂“不践清土”匾额。
董永孚
董永孚(生卒年不详),字隽公,号恒庵,罗阳人,清顺治年间拔贡。年逾七十被选任
为永康教谕,赴任前去世。博学能文,品行尤高。著有《纪游草》四卷。
曾镛
曾镛(1748—1821),字在东,一字鲸堂,晚号复斋,人称复斋先生,罗阳三垟人。
自幼好学,通六经、精性理,为文高古。先后在温州中山书院、杭州敷文书院读书九年。清
乾隆四十二年(1777)取拔贡,入国子监,充四库全书馆誊录。清乾隆五十年,选授浙江孝
丰县学教谕。乾隆五十五年(1790),父亲亡故,丁忧回家。乾隆五十七年(1792),出任
云和县学教谕。清嘉庆三年至六年(1798—1801),先后在福州、将乐等地讲学授徒。嘉庆
七年(1802),任金华府汤溪县学教谕。两年后,浙江西部大洪水造成饥荒,浙江巡抚阮元
委任曾镛等人到湖南、湖北采运大米救济灾民,事毕因功被推荐担任知县,候选期间回籍主
讲罗阳书院。嘉庆十九年(1814),正式出任湖南省东安县知县。在东安七年,廉政爱民,
遇民以恩,重视礼教,捐俸兴学。道光元年(1821),湖南巡抚左辅听闻曾镛政声,将推荐
推荐给上司。之后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卢荫溥将曾镛引见给道光皇帝,拟升任知州职务,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