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7 - 泰顺县文化志
P. 577
·514· 泰顺县文化志
宣的赏识,结下一生师生情缘。嘉庆九年(1804),李升任云南按察使,离开温州。此后董
斿无心仕途,为游学而曾数度北上。嘉庆十七年(1812),其师曾镛出任湖南东安知县,被
邀同前往,担任幕僚和家庭教师。嘉庆二十二年(1817),李銮宣出任四川布政使,董斿受
聘前往审定诗文。返回故里后,在太霞山馆一边研究经史,一边编录《罗阳诗始》,同时掌
教于罗阳书院。清同治六年(1867),《罗阳诗始》由其子孙刻印成书。《罗阳诗始》分4
卷,共收本籍乡贤54人计623首诗。《罗阳诗始》为泰顺后世保存了大量的诗词资料,是泰
顺县珍贵的文化遗产。董斿擅长为诗,以诗名世。青年时曾在罗阳组织诗社,集友朋为赋
咏。著有《太霞山馆文集》《太霞山馆诗稿》《湘南游草》。
林鹗
林鹗(1793—1874),少名颉云,字太冲,号崎崖,又号迂谷,晚号迂谷老人,里光
人,后居于罗阳及南院桥下村,温州学者。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为
人磊落耿直,刚正不阿,有“奇士”“正士”之誉。少年考取秀才,后入乡贤曾镛门下受
学。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被选为岁贡,后屡次应试皆不得志。受广西学政孙锵鸣赏
识,召为幕僚。道光三十年(1850),太平军围攻广西桂林,林鹗因守城有功被任命为浙江
兰溪县训导。咸丰八年(1858)退归林下,受温州知府邀请主讲温州中山、东山书院,与
温州当时社会名流广泛交往。进入古稀之年后,着手编纂泰顺地方志《分疆录》。清同治
十三年(1874)辞世,其子林用霖承志增修。清光绪四年(1878),《分疆录》以望山堂雕
版刊行传世。《分疆录》全书共分原始、舆地、建置、职官、选举、人物、杂志、艺文等12
卷,内容包罗万象,详尽记录了古代泰顺地域风物和人文历史。全书共为500余人立传,此
外还记载了泰顺县500余人科举与入仕情况,并选录从唐代至清代的诗歌文赋碑刻共200多篇
(首),并对泰顺物产、气候、风俗、方言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建设进行记载。林鹗不但在史
学、诗文方面造诣很深,还在琴学和阴阳学上有独特的造诣。著有《望山草堂诗文集》《望
山草堂诗抄》《花木栅》《借刊录》《归田录》《学署花木记》等,《两浙輶轩续录》第40
卷收录其诗29首。
潘庭栴
潘庭栴(1808—1865),字芗林,罗阳人,潘氏昆仲进士之父。清道光年间廪贡,历任
浦江、永康教谕,以子自彊累增中宪大夫。乐善举,曾修建或筹建万罗山亭、文兴桥、县移
民局等。清咸丰年间,作为首事牵头修建泰顺城墙,修建了城关东门至西门长达四五千米的
城墙。有《守约堂骈文汇钞》传世(潘钟华编,潘庭栴、潘自彊、潘其祝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