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7 - 《朱封鳌天台集<第四册>》
P. 207
各县主要景区加以简要介绍,再从古今诗人歌咏这些景区的山水方外诗词中,
精选了部分优秀的诗词,供读者鉴赏。
我编《台州山水方外诗词选》,感触最深的是这些诗词中丰富的禅意。 人
们在一天辛劳之后,忙中偷闲,赏花赏月,调剂身心,以便继续工作,创造更大
的财富。 所以懂得“禅意”,也就是在自然界找到了一种乐趣。 唐代诗人刘长
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诗:“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明代何景明《吹笙》
诗:“幽心与禅意,凄切转关情。”两人分别从溪花和笙声中体味到“禅意”,因
而自得其乐,兴味无限。
禅意也就是佛教天台宗所说的“止观”。 止,意为平静、安宁的状态;观,
意为直观觉照一切名色法(身心现象)的无常、苦、无我本质,亦即智慧的修行
法门。 所以有人也把止观称为“天台禅”。
禅意,也是佛教普遍采用的一种修习方法,源于婆罗门经典《奥义书》 所
说的“梵境”,即静坐调心,制御意志、超越喜忧以达到“忘我”的境界。 修禅,
就是以静治烦,实现去恶从善,由染污到清净的转变。 使修习者从心绪宁静到
心身愉悦,进入心明清空的境界。
历代大诗人来到天台山,进入诗歌的国度,往往都能以其生花的妙笔,写
出极富禅意的佳作。 这里不妨举清代诗人潘耒的《咏华顶茅蓬》为例:
天台七十二茅蓬,尽在悬崖绝涧中。 落尽山花人不见,白云声里
一声钟。
诗人听说天台山有七十座茅蓬,特此前来拜访,目的是寻求佛法开悟,使
心神安静,以求禅趣;但是,到了山下一看,这七十二座茅蓬都在悬崖峭壁之
上,无法到达;山花已经全凋谢了,却看不到僧人……诗人正自惆怅,这时,白
云丛中却“当———”地传来了悠扬的钟声。 诗人忽然大悟:“这钟声多么清脆,
多么动听! 它使人参透红尘名利枷锁,找到了投入大自然怀抱自食其力的乐
第
趣,这不正是佛法开悟,使人心神安静、服务众生的最大禅趣么?”这钟声是禅,
十
辑
是开悟,它响彻诗中,也响彻读者的耳际!
古代优秀的大诗人所作的禅诗中,古代优秀的大诗人氛和的禅意诗中,往 台
山
旅
往还有双重对比的意蕴。 这里且举唐代大诗人皮日休的《国清寺》为例:
游
文
十里松门国清寺,饭猿石上菩提树。 怪来烟雨落晴天,原是海风 化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