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6 - 《朱封鳌天台集<第四册>》
P. 226
行酒。 俄有群女持桃子,笑曰:“贺汝
婿来。”酒酣作乐,夜后各就一帐宿,婉
朱 态殊绝。 至十日求还,苦留半年,气候
封
鳌 草木常是春时,百鸟啼鸣。 更怀乡,归
天
台 思甚苦。 女遂相送,指示还路。 乡邑
集
· 零落,已十世矣。
第
四
册 刘、阮天台山遇仙的传说流传开来,影
响甚大。 唐代诗人元稹(779- 831),游天
台山时,作《刘阮妻》诗道:“仙洞千年一度
开,等闲偷入又偷回。 桃花飞尽秋风起,何
处消沉去不来! (其一) 芙蓉脂肉绿云鬟,
罨画楼台青黛山。 千树桃花万年药,不知
何事忆人间! ( 其二)” 诗句写得回环往
复,情意绵绵,令人百读不厌。 而写得最为
细腻的则推曹唐的《 拟桃源诗》 4 首,即:
“拟刘晨阮肇游天台” “ 拟刘阮洞中遇仙
桃源坑
子”“拟仙子送刘阮出洞” “拟刘阮再到天
台不复见仙子”。 曹唐,桂州(今广西桂林)人,一生并未到过天台,但他写出
了上述 5 首缠绵委婉的绝唱,足见他对于“天台二女”传说的神往。
到了北宋元祐二年(1087),郑至道任天台县令。 他根据前人编绘的仙踪
图籍,到处寻找,经护国寺僧介丰的指点,终于在宝相岙找到了刘阮洞。 为了
整葺这一胜景,他捐俸“凿山开道,立亭于其上,环亭夹道植桃数百本”。 时隔
不久,所植桃树开花之际,他率领僚属,“幅巾杖藜,徜徉行歌,沿涧而上,观草
波之涟漪,听寒音之潺漫”。 并为这桃源胜景一一取了美名,如“鸣玉涧”“桃
花坞”“金桥潭”“会仙石” “双女峰” “迎阳峰” “合翠峰” “迷仙坞” “浮杯亭”
等。 他还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刘阮洞记》。 这是天台山旅游史上的一件大
事。 当时士民皆称颂郑至道:“数千百年湮没之迹,自公发之!”
但是,根据《刘阮洞记》所述,所谓“刘阮洞”,当时似乎指的是整个桃源山
曲曲折折,深邃如洞,并非另有山洞。 至明、清期间,有人始在水磨坑岭的半山
岩壁中,发现一奇险的山洞。 据齐召南《天台山游记》中说:“从双女峰侧作猿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