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0 - 《朱封鳌天台集<第四册>》
P. 260

岭下,至赤城山。 在赤城游览了半天,至国清寺。 当晚,宿寺中,雨甚大。 第五

           天,因雨阻,仍留寺中。 至第六天始离天台山。
      朱         洪亮吉在天台共 5 天。 他自称:“耳疲于听,而鸿蒙之响,万劫不停;目倦
      封
      鳌    于观,而惝恍之形,六时屡变;手劳于笺记,而腕不欲休,心瘁于描摹,而兴不可
      天
      台    遏。 遂至揭经藏之纸,竟写记游。”寺僧仰慕他的大名,都求他题诗留字,有的
      集
      ·
      第    还跟他学诗。 他也乐于和僧人相交,认为这是“方外之胜游,尘表之奇福”。
      四
      册         洪亮吉在天台共写了 30 多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同时,还写成了 1 篇在中

           国游记文学中颇享盛名的《游天台山记》。
                《游天台山记》在写作上保持了骈体文的优点和四六句式,又发展了咏物

           古赋分类铺排的结构形式。 它写出了天台山的特色是:“径路迥殊,卉草亦别,
           风霜态歧”。 特别是集中描巧了琼台之幽、石梁之奇、华顶之高、赤城之丽,从
           而概括了整个天台山与众不同的独特风貌情趣。 如写石梁:

                    最奇者为石梁。 长不计丈,狭仅盈咫。 潜蛇窥而甲悚,飞鸟过而

                魄堕。 余斋心既空,往志益奋。 青苔十层,去履不啮,飞瀑千仞,来目
                未眩。 遂休神于蓝桥,啸咏于碧涧。 飞花积衣,重至盈寸;惊笋碍帽,

                长皆及寻。 至鱼鳖啖其影,而步不移;猿猱摄其神,而坐不返,盖浑浑
                乎身世两忘焉。


                文章不仅写出了石梁的奇险,更反映了作者镇定自若、履险如夷的神态:
           “青苔十层,去履不啮;飞瀑万仞,来日未眩!”达到“浑浑乎身世两忘”的崇高

           境界。
                再如写赤城:

                    最丽者为赤城。 水复注水,云头已穿;山仍戴山,日脚亦碍。 途
                经百盘,望而咫尺。 施丹埤堄之上,焕采乾坤之中。 晴日堕而转红,

                冻雨洗而愈赤。 游客十憩,方臻松扃,巢禽百飞,乃届石窦。 一塔冠
                斗,双桥冒虹。 降萼万树,疑飞仙之饭桃;元宫一区,云化人之委蜕。
                心神澄澈,视听凝一,而游遂止于此矣!


                作者以生花之笔,穷妍极态地描摹了赤城栖霞之丽;也表达了自己面对此
           景“心神澄澈,视听凝一”的心理状态。 认为天台山之景,确是达到了“观止”

           的地步!



    ❙252❙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