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6 - 《朱封鳌天台集<第四册>》
P. 56

台;在王真君坛西建造祭天的朝斗坛。 此坛后被官府用作祈雨攘灾的祭坛。
           在王真君坛北 20 步处,建造瀛峰室,祀王真君像。 将王真君殿前的石泉扩建
      朱    为醴泉井、八角井。 总称仙坛院。 入院即觉翩翩欲仙。
      封
      鳌         法莲院
      天
      台         又名莲峰道院,在琼台西北岩下奚村后。 道院前有莲花岊。 《天台山全
      集
      ·
      第    志》载:“法莲院,在琼台四十里。 唐咸通十三年,道士叶藏质建。 以层峦叠
      四
      册    出,状似莲花,故号‘莲峰道院’。”               ①
                昭庆院

                又名佛窟寺、道元院。 《天台山全志》 载:“昭庆院,在桐柏宫前,旧名佛
           窟。 唐大中六年建。 僧遗则卓庵之地。 唐会昌中废。 后道士刘处静建圣祖

           殿。 越州刺史李褒奏闻,赐号道元。 张仁颖为记。 宋祥符元年改额。 中有七

           星阁,唐咸通中物也。”           ②
                先是京兆(今陕西长安) 牛头宗高僧遗则于唐代宗大历末年(779) 来天
           台,筑庵于桐柏三井之西峰,弘扬牛头宗禅法。 唐宪宗元和中(806-820),遗

           则弟子可素为之重筑庐室,蔚为精舍。 精研佛理,人称“佛窟学”。 之后,远近
           渐来拜师的络绎不绝,于是渐成法席。 高僧遗则于唐文宗太和四年(830) 六

           月十五日在此圆寂。 据传,圆寂之夕,“人闻若山崩,旦望之,则彩云翔泊于岩
           上”。 其弟子塔师全身于翠屏山佛窟寺旁。 台州刺史郑仁弼为作《佛窟禅师

           塔铭》,后毁。 唐宣宗大中六年(852)道士刘处静在此重建圣祖殿。 后奏闻朝
           廷,赐号道元。 敕立《天台道元院记》碑,秘书校书郎张仁颖撰文,仙都山道士
           叶璚秀书碑。 唐懿宗咸通间(860-873),陈寡言居此,建摩天七星阁。 宋大中


           祥符元年(1008),诏改昭庆院。
                翠屏院
                又名翠屏岩。 徐灵府《天台山记》载:“自三井北上一峰约二里,有僧院,
           今道元观(俗称前道元)是也。 前枕翠屏岩,北连桐柏大山。 翠屏岩与玉泉峰

           中隔瀑布。 两山双峙霄汉,半隐云表。”                  ③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冯惟良的弟子应夷节,为专心精修上清大法,在



               ①  清·张联元:《天台山全志》卷之五《宫观》。
               ②  清·张联元:《天台山全志》卷之五《宫观》。
               ③  唐·徐灵府:《天台山记》,见《古逸丛书》。




    ❙48❙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