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6 - 钱塘年鉴(2022)
P. 426
QIANTANG YEARBOOK
西面的“杏花村”也和一大片杏花林有关。
老 闸
据《萧山县志稿·卷二·山川门》记载:“赭山东
沈逸柔
十里有雷山,一名鼓山,南麓有驼砑缝,其水颇美,
前进辖区有几座老闸,在当地家喻户晓。老闸沿 可缫丝。又北十里有蜀山,两山相对,皆甚小。嘉庆
梅林大道从南到北分布,依次为三号闸、四联闸、四 前自雷山至蜀山十里俱种杏花,号十里杏花村,今其
号闸、内八东节制闸和内八工段闸。这些老闸的建成 地有杏花桥。”
时间大概在 20 世纪 60 年代。老闸分单孔和双孔。30 从地理位置看,现在的杏花村应该是两百多年前
年前,厚厚的闸门一放下就隔断了钱塘江与内河。 〔清嘉庆元年(1796 年)〕十里杏花村的一部分。可
闸桥如此重要,以至于闸名成了地名,地名成了 以想象,在春天杏花盛开的时节,那片杏林的壮观美
乡愁。几座老闸“排排坐”,连名字都带着数字。是 丽,大团大团的花朵悬在枝头,像被胭脂染红的云
什么原因呢?听老人们讲,这几个看似不走心的名字 朵,颜色深深浅浅。含苞待放的杏花朵朵艳红,花瓣
与一工段、二工段等都是围垦时期留下的历史痕迹。 盛开,色彩由浓转粉,到谢落时变成雪白一片,应了
那时的人们挑围垦往往是趁着农活儿少、水位低 杨万里的诗句:“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苦红。”
的冬天去,把沙泥挑到钱塘江边筑堤挡潮,填出一块 现在的杏花村里建有一座“復杏寺”,旧时是用
地就会留下一条“堤”和一条横河,因此,沙地内河 来祈求钱塘江“海不扬波”的。寺中简史碑上记载了
网纵横交错。钱塘江潮水是咸水,不能灌溉,为了守 一首明末清初的歌谣:“海宁出了一个陈阁老,何文
住田地,阻咸引淡、排涝抗旱的闸因此而建。顺着建 秀访妻九里桑,行过三里桃花渡,走过六里杏花村,
设地理位置和时间,闸名也就与数字相关了。 举目便是杏花庙,关圣大帝坐中堂。”这也印证了这
直到现在,前进江东一路上还有一处名叫“三号 里就是当时开满杏花的杏花村。
闸”的公交站台。提起三号闸,人们脑海里会浮现出 如今,杏花林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消失,转而代之
涂着柏油的黑色闸体、两岸的抛石护坡和如今看来略 的是家乡发展的新起点。旧日杏花虽不见,但这片土
显狭窄的闸桥。 地上将会开出更美的繁荣之花。
以前,大江东区块还是一片滩涂,群众深受坍江 —原文刊载于 2021 年 4 月 2 日《钱塘新区报·街巷》
毁家之苦,在多次围垦中,土地不断向北扩展,闸桥
蜀 山
随之建设。与闸体密不可分的是蜗杆、蜗轮和罗盘。
尹思燃 喻萍萍
蜗杆与闸体相连,相当于一个巨型螺丝,蜗轮套在蜗
杆上,相当于一枚螺母。罗盘在闸体正上方,是一个 “东北角状如牛头,西边形如牛尾。”走入钱塘新
大圆盘,需要升降闸体时,人们就攀上老闸,拧动罗 区,这座宛若一头牛形状的蜀山格外醒目。
盘。罗盘带动蜗轮,蜗轮牵动闸体,缓慢移动。 《神州古史考》记载:“以蜀国之铜材扣临平之
闸桥、堤坝,共同构成沙地人民拦挡钱塘江潮水 石鼓,此山故名,上有蜀山洞,潮决沦入海。”蜀山
的堡垒。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整个垦区逐步形 海拔虽仅有 44 米,但作为钱塘新区范围内唯一的一
成了淡水有来源,咸水有去路,旱时可引灌,洪时可 座山,它是良渚文化与商周文化的重要遗址,凝聚了
排涝的水利系统。 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并在此形成自己独有的“蜀山
现在,几座老闸的水利作用已不如从前,但作为 文化”。
围垦的见证者,它成为了沙地人前赴后继、奔竞不息 1982 年 9 月 12 日,以浙江省考古研究所为主,
围垦精神的代表。 会同杭州文管会、萧山县文管会及富阳、淳安、建德
如今,一座座老闸依旧伫立着,承载起沙地人的 县文管会组成考古发掘队,从蜀山“牛肚皮”处,分
乡愁,平静而安宁地守护着广袤的围垦大地和生活在 为南、北两区展开挖掘,出土文物 232 件,还有大量
这里的人们。 的印纹硬陶、泥质陶、夹砂陶和原始青瓷等遗物,现
—原文刊载于 2021 年 3 月 29 日《钱塘新区报·街巷》 分藏于萧山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中。
据悉,蜀山遗址共分三期,据专家研究推断,第
杏花村
一期的年代是良渚文化时期,第二期年代相当于中原
叶晨璐 沈 清 孙晗晓
的商代至西周早期,第三期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西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虽然和古 周前、后期。1983 年,蜀山商周遗址被列为萧山县…
诗里提到的“杏花村”不是同一个地方,但义蓬街道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 年,蜀山遗址被列为杭州市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