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8 - 钱塘年鉴(2022)
P. 428
QIANTANG YEARBOOK
取土而形成的,当年的围垦战士风餐露宿、忍饥挨 南岸海塘因为在萧山城北,所以历史上又称“北海
饿,硬是用一双肩膀挑出了广袤的围垦地,留给后 塘”。其中,下沙街道辖区内的这段鱼鳞石塘坝始于
人“万众一心、战天斗地、不畏艰难、力创伟业”的 星野社区月牙湖北岸,由西南向东偏北方向基本沿
围垦精神,成为钱塘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临江护塘 着当地村(社区)分界线蜿蜒东去入海宁,全长近
河与 6 号路交叉口的围垦文化广场巍然矗立的那组石 八公里。可惜的是,这一坚实的古海塘由于江道变
雕,就是为纪念围垦历史而建造的,现在已经成为居 迁、治江围垦等原因,现存无多,“鱼鳞”的形象也
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让人难以辨识。
从最初的一片滩涂之地到现在的集“国内最清洁 从围田筑堤和直立式叠石塘到鱼鳞石塘修筑,再
开发区示范点”“杭州市区最佳道路绿地““杭州市 到我们前辈们江涂围垦、改良盐碱地、兴修水利、发
区示范道路绿地”“省级精品示范路”等荣誉于一身 展农业、兴办农场,再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演变
的美丽河道。如今的临江护塘河,不仅为中外游客 成现代都市生活的安居乐业,这简直就是一幅生动的
提供了一条观光休闲、健身娱乐的诗意绿道,更为 “沧海桑田、田园都市”历史画卷。
城市发展提供了一个富有活力、兼容并包的文化空 走在古海塘这块塘坝上,脚下踩着汇聚古人智慧
间,成为白杨街道兼顾生物多样性,激活城市发展 结晶的石塘,石块间露出的铁锭仿佛在诉说当年由铁
的“金名片”。 水化身成固定巨型石块“卯榫”的不易,还有我们
—原文刊载于 2021 年 4 月 23 日《钱塘新区报·街巷》 世世代代钱塘人曾经为之奋斗的艰辛、快乐、付出
与收获。
乾隆坝
徐红燕 赵国其 —原文刊载于 2021 年 4 月 26 日《钱塘新区报·城事》
蜜蜂桥头
在下沙街道杭铣社区北面,与海宁翁埠村交界处
王慧敏
有个老地名,就是大家熟称的“石塘坝”,系明清古
海塘鱼鳞石坝,传说中是乾隆皇帝下令修建的钱塘江 在水网密布的大江东,桥随处可见。在前进街道
防潮石坝,坊间称“乾隆坝”。 集镇上,前进路与临东线的交叉口有连在一起的三座
钱塘涌潮蔚为壮观,却也害苦了两岸的老百姓。 桥,东面紧邻临江街道,南面及西面属于前进街道范
从汉唐以来,历代王朝都动用了大量的人力跟财力来 围。桥上暂未刻桥名,如果询问新前进人,大多数都
固堤御潮。 说不上桥的名字,只有上了年纪的老前进人会告诉
相传古代施工前,要在钱塘江上游撒谷糠,让其 你,这座桥名叫“蜜蜂桥头”。
顺流而下,自然漂浮形成岸线,据此筑坝,以达到最 虽然和义蓬街道蜜蜂村里的“蜜蜂桥”同名,但
大限度抗击潮水。筑塘技术从土塘、柴塘发展到石囤 前进街道的“蜜蜂桥头”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窄窄
木柜塘,可是海塘还是屡建屡毁。直到明嘉靖年间, 的三座桥在 1978 年前进公社成立之前就横跨在这片
老底子的杭州人想出了一种名叫“鱼鳞石塘”的筑塘 土地上。
技术,才有效地防住了大潮。 “以前这个地方不属于‘前进’,应该说当时都
“鱼鳞石塘”,顾名思义就是看起来像鱼鳞的防 还没有‘前进’,这里的一片是归蜜蜂大队管辖的,
护堤坝,它将古海塘建设得十分精巧,比如,塘基用 所以这里的桥头叫‘蜜蜂桥头’,当初建造可能是因
的是 5 米多长的粗木料,打成“马牙桩”“梅花桩” 为围垦拓荒的需要,也寓意着人民要像蜜蜂一样勤劳
等不同类型的桩,塘底垒石最厚的有 23 层,最少的 勇敢吧。”在桥头边开了二十几年店铺的老严向我们
有 18 层,用的都是上千斤的石条,一点点打磨平整 讲述着。老严从 20 世纪 70 年代搬迁到此处时,这座
后交错叠置而成,每个石条间仅以铁锔和榫连接,逐 “蜜蜂桥头”就存进了他的记忆中。他说,“那时的蜜
层上叠,像鱼鳞一样,人们形象地称为“鱼鳞石塘”。 蜂桥头只有现在一半的宽度,就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
加上适度弧线走向的石坝,遇潮水冲击压力时,条石 的繁华胜地了。”
间可以相互咬得更紧,更利防潮冲击。 让老严印象最深的一次是 1973 年的台风。“那一
现存的钱塘江古海塘包括北岸海塘和南岸海塘 次的台风很大,把钱塘江的潮水都吹进来了,潮水就
两部分,其中北岸海塘大致西起西湖区转塘镇狮子 是从蜜蜂桥头的东面涌过来的,一直涌到了现在的梅
口村,经梵村、闸口、南星桥、碑亭边,再沿秋涛 林大道那里,齐腰深的水把家、田都淹没了。”
路、杭海路一直到九堡、乔司,并与海宁段相接; 建桥之初,水泥桥墩支撑着这三座窄窄的小桥,
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