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7 - 钱塘年鉴(2022)
P. 427
附 录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表了当地人民开拓创新、奋斗前行的智慧。
数千年的文化藏于蜀山之中,让生活于此的人们 很多村子后来都改了名字,但我们的‘智格’一
有了更强大的文化自信。4000 多年前,中华先祖在蜀 直没有改,沿用到了今天,七十二年了!”缪庭富老
山一带从事渔猎和农耕;几十年前,生活在此的人们 人说,“我们‘智格’的人民热爱这个名字!我们要
用汗水在钱塘江畔、蜀山脚下拼搏出一片乐土,并形 世世代代传下去!永葆它的青春活力!”
成如今勇立潮头、奔竞不息的“围垦精神”,滋养着 —原文刊载于 2021 年 4 月 19 日《钱塘新区报·街巷》
一代又一代人拼搏前进。
萧东村
岁月流转间,蜀山成为当地居民心中磨灭不去的
张华颖
一处记忆。以蜀山为圆心向外辐射,加之钱塘江水流
激荡,这里已成为一处百姓安居之所,再无昔日兵家 萧东村位于钱塘区临江街道东北部,紧邻杭州湾
必争、战火纷飞之态。 入海口,是钱塘区最东面的村庄。
蜀山,带着钱塘潮冲不去的历史厚重感,交织着 萧东村前身为前进乡东海村和东梅村,分别于
别样的农家烟火,静静地见证着这方土地的浮生未 1976 年和 1982 年由党湾梅西迁入,按照当时抽签与
歇、成长蜕变,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堆积 自愿迁入原则,2300 多名村民来到这里定居。面对
层,让浙江古文化南北交流融合得更加密切。 广阔却又贫瘠的土地,骨子里流淌着吃苦精神的萧东
—原文刊载于 2021 年 4 月 12 日《钱塘新区报·街巷》 人埋头苦干,搭建起简易的茅草房,播种下大片的络
麻、水稻种子,用勤劳的双手开拓出新的生活。
智格社区
“萧东”承载了村民们对这片土地的无限深情。
樊婷婷 江湖飞
2005 年,东海、东梅两村合并,在为新合并的村庄起
在下沙街道智格社区,八旬老人缪庭富拿着勾线 名时曾有“萧东村”“双东村”两个选择。经过商讨,
笔俯身桌上,在白纸上迅速落笔、勾勒,不一会儿, 村民们选择了“萧东”。村书记李水潮解释说:“‘萧
智格社区的轮廓出现在白纸上。缪庭富老人拿起纸张 东’二字时刻提醒着我们站在杭州的最东面,脚下的
问我:“智格的地图像什么?” 土地是前辈们一担一担土挑出来的,合并之后,和曾
图纸上,智格社区就坐落在钱塘江边,中心突 经的‘双东’成了一家人了,我们要共同努力,创造
起,远远望去,像一只“猪头”。为什么会形成猪头 新生活。”
的形状呢?缪庭富老人说:“是钱塘江潮水自东北向 如今走进萧东村,满眼皆是碧波荡漾的河水、错
西南冲击,内河水流则自西北向东南冲击,于是形成 落有致的农家房屋。走两步就能收获一个“老底子”
了塌江,唯有一处未塌,凸出江边,形似猪头,俗称 围垦文化景观,剥络麻、抓鳗苗、打年糕……19 根
…
‘猪头角’,加之钱江江畔的沙滩逐渐形成后,为划分 立在萧东直河、临江演艺中心周边的劳作柱子,向
所有权,便于开垦利用,将土地分格,由西北向东南 每一个走进萧东村庄的人们传递着萧东吃苦耐劳、
排列,共分 10 格,智格是第‘十格’,综合起来,人 勇于尝试的精神。
们便取名‘十格猪头角’,名字虽朴实,但代表着自 —原文刊载于 2021 年 4 月 21 日《钱塘新区报·城事》
力更生、有财有福。”
临江护塘河
“猪头到底有些不好听,需要起个雅致些的名
董菊芳 彭 爽
字。”缪庭富老人接着说,“解放后,土改工作组同志
要立村名,召集当时农会主任缪瑞继,民兵连长魏大 钱塘江文化是一种“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
浩,儿童团长缪庭富,妇女主任陈雅仙、文化人李长 “弄潮”文化。在钱塘江畔,人们世代临水而居,与
昇,我们几个人一起协商,经过一上午的反复辩论, 水抗争,不仅通过治水、围垦和弄潮等方式来生存,
最终敲定了‘智格’。 还要通过捕鱼和航运来营生。
为什么是‘智格’呢?我们把‘十格’的‘十’ 临江护塘河位于钱塘新区白杨街道,属钱塘江水
改为‘一日’‘二日’的‘日’,把‘猪头角’的 系下沙片区,紧临下沙钱塘江大堤,属于大堤护塘
‘猪’改为‘知晓’‘知道’的‘知’,‘头角’两个 河,是下沙最长的一条河。西起七格渠,东至下沙
字不要,就变成了‘智格’。无论是‘猪头角’还 闸,全长约 12.8 公里,河道宽 20~60 米,流经云滨、
是‘智格’,都能从中窥见人们的美好寄寓,‘智’与 朗琴、伊萨卡等多个社区。
‘猪’方言发音相近,既延续了‘猪’的意思,也代 早期,临江护塘河是构筑钱塘江下沙沿江大堤时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