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7 - 钱塘年鉴(2022)
P. 437
附 录
字—“煞宽”。“煞宽”在沙地方言中的意思是“干
石磨,木砻
这些活,是小菜一碟的事”。
朱大杨
“五万二千亩”围垦开战前,我们队长为落实
一个伙头兵绞尽了脑汁,因为生产队历次围垦出 漫步在整洁的义蓬街道春雷村中心横路,看到
征,伙头兵几乎都由“寿四公公”来担当。当时已 路边景观墙上、“口袋公园”里镶嵌的一扇扇老旧石
经 77 岁高龄的“寿四公公”虽然还在生产队参加劳 磨,不禁让我感慨:时代变了,石磨的用途也在悄然
动,但毕竟伙头兵一日三餐要做,中餐二十多号人、 改变……
一百多斤饭菜要送到十多里之外的工地,压力是很 年轻的朋友,你看到的只是石磨的“今生”,也
大的。如换他人是否能胜任得了?就算能胜任,又 许你不知道石磨在它“前世”的真正用途。告诉你
缺了一个挑土筑堤的人。队长陷入到了矛盾中,试 吧,它是解决沙地百姓“吃饭问题”的重要工具!
探性地征求了他的意见,他又是用“煞宽”两个字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以前,沙地农村还没有通电,
来做回答。 地上种的粮食以豆麦、玉米为主。这些粗粮不能直接
“寿四公公”91 岁那年驾鹤西去了,26 年后的今 食用,得靠石磨加工完成。
天,他曾经战斗过的滩涂,从沧海变成了粮田,现又 石磨加工粮食的过程,沙地人叫“牵磨”,需要
规划为钱塘新区临江高科园区的一个部分,不久的将 三个人同时操作。一具石磨分上下两扇。上扇的下面
来,这方神奇的土地旁,紧依着一个江海湿地公园, 和下扇的上面,分别凿有斜纹的“磨槽”,作用于碾
集生态小镇、农耕文化、科技博览、围垦观潮、湿地 碎豆麦玉米之类等粗粮。石磨架在木制的磨凳上,两
探幽、休闲娱乐于一体,成为临江高科园区的一大亮 个牵磨人并排,手握丁字形“磨担”的横杠同时发
点。我想,如果“寿四公公”在天有灵的话,一定会 力,前推后拉,来回牵动石磨。旋转的石磨不停地发
感到欣慰。 出“叽咕哒、叽咕哒”的声音。我觉得牵磨很好玩,
沙地的田畈话中有一句话:“挑断扁担是英雄, 也嚷嚷着要试试,于是父亲放低“磨担绳”,让我夹
掰落泥钩是瘟虫”。我们的小队长,也是我的堂哥, 在两个大人中间,小手擎过头顶,攀着磨担,踮着脚
他在这场战役上,为使自己的责任段不拖后腿、实现 尖来回走动……大人们看了我的这个行径,纷纷哄堂
提前完工,率先上满担、挑重担,并起早贪黑地在工 大笑:这哪是在牵磨,是“猢狲荡秋千”!
地上做好相关的准备,为的是不耽误大伙出工时的 牵磨的三个人当中,有一个人的作用非常关键,
工作。 就是“把磨头”的。“把磨头”的左手把握磨担顶
一个上午,他装足满满的一担沙泥,身子一挺而 头,操纵着石磨的旋转速度;右手一上一下有节奏地
起,紧跟着“吱嘎”一声,一支扁担开裂了,他下意 给“磨膛”添料,像是乐队的指挥。磨粉的产出量
识地俯下身子,总算保住了扁担的折断。后来,他弄 及粉的“精度”,全凭“把磨头”师傅的技能。磨凳
来细铁丝缠上几圈,将就着继续用。事后,生产队 下,经由石磨加工后的“细粮”,纷纷扬扬地洒落到
的社员们调侃他是围垦中的“英雄”。如果说“挑断 一口硕大的“勃篮”里,(勃篮是由竹编的直径近两
扁担是英雄”的话,那么,他在将断未断时做了很 米、边高约四十公分的器具)再经过不同目数的筛子
好的技术处理,按田畈话的说法,至少算半个“英 筛分。筛出麸糠后,颗粒较大的用来煮饭,例如“麦
雄”吧。 粞饭”“玉米饭”等等;呈粉状的用来“溜糊涂”,称
在 1986 年“五万二千亩”围垦战役的每一天, 作“六谷糊涂”“麦糊涂”(黄颜色的秋玉米,沙地人
我们的水利干部、“娘子军”们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 称六谷)……只要能下咽、能填饱肚子就好。我就是
人。我时常很想把这一切告诉我钱塘新区的朋友,当 吃“六谷糊涂”“麦粞饭”长大的。
然,我最想告诉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 石磨最忙碌的时候,当属过年前的“牵年糕磨”
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参加过围垦的人, 了。各家各户都要用自家产的“土货”做几蒸年糕,
就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比如小米年糕、打粟年糕、尼粟(沙地人称颜色白的
围垦,是当代沙地人的一段峥嵘岁月,我有幸亲 夏玉米为尼粟)年糕等等。石磨不是家家户户都有,
历了三次,见证并享受着这一切。围垦创造了世界造 大家必须依次排队轮流使用,因此,石磨要从这家搬
地史的奇迹,而沙地人民,就是在钱塘江畔写下这一 到那家,白天黑夜地连轴转。夜深人静时,“叽咕哒、
奇迹的主人。 叽咕哒”的牵磨声能传得老远……
—原文刊载于 2022 年 3 月 22 日《钱塘新区报·副刊》 说完了石磨,再说说木砻。木砻这老物件想必大
373